渠道中闸孔出流的增氧效果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5 23:18
依据气液混合中的传氧理论,通过闸孔出流产生的水跃现象,增加水-气接触面积,促进空气中的氧溶于水,达到增氧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无坎,宽顶堰,曲线堰不同情况的讨论,研究了不同情况下闸孔出流的增氧效果以,结果如下:(1)当无坎的情况下,相对开度e/H不变时,开度e越大,增氧效果越好;当开度e不变时,相对开度e/H越小,闸孔出流的增氧效果越好(2)当底坎为宽顶堰时,开度e不变时,增氧效果会随着相对开度e/H的增大而变得明显;当水头为定值时,开度e趋近于0的时候增氧效果最好,随后增氧效果随着开度e先增后减。当e取值在23cm范围内,增氧效果最好。此外,当相对开度一定时,堰与闸门的距离L也会影响增氧效果,L在0-1cm范围内,增氧效果随着L变化,先增后减,大约在L=0.5cm处的增氧效果最佳。(3)当底坎为曲线型实用堰时,当水头不变时,增氧效果随着开度e的增加而降低,在e趋近于0时,增氧效果最好。当e>3cm时,随着e的增加,但增氧效果不再有明显变化;当相对开度为定值时,控制闸门与堰的距离L也会影响增氧效果,L增大,但增氧效果减弱;此外,当堰的后方有消能坎的时候,其增氧效...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渠道中水增氧的相关理论
2.1 溶解氧的测定
2.2 气液混合中的传氧理论
2.3 水跃相关计算
2.4 闸孔出流水力计算
2.5 水跃增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设计
3.1 试验器材
3.2 试验装置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内容
3.4 试验设计
3.5 试验过程
3.5.1 不发生闸孔出流时,仅在水泵作用下的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5.2 当无底坎时发生闸孔出流时,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5.3 在宽顶堰发生闸孔出流时,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5.4 在曲线型实用堰发生闸孔出流时,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数据处理方法
4.1.1 R语言介绍
4.1.2 R语言编程
4.2 含氧量与时间关系
4.2.1 含氧量与时间关系处理
4.2.2 实验槽中试验水的初始含氧量测定
4.2.3 机器在增氧过程中对水中含氧量的影响
4.3 无底坎时,闸孔出流对水中含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4.4 底坎为宽顶堰时,闸孔出流对水中含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4.5 底坎为曲线型实用堰时,闸孔出流对水中含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4.6 用R语言分析宽顶堰时闸孔出流的增氧效果
4.6.1 当相对开度为影响因素时
4.6.2 当闸门与堰的距离为影响因素时
4.6.3 当相对开度和闸门与堰的距离共同影响下的增氧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49378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渠道中水增氧的相关理论
2.1 溶解氧的测定
2.2 气液混合中的传氧理论
2.3 水跃相关计算
2.4 闸孔出流水力计算
2.5 水跃增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设计
3.1 试验器材
3.2 试验装置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内容
3.4 试验设计
3.5 试验过程
3.5.1 不发生闸孔出流时,仅在水泵作用下的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5.2 当无底坎时发生闸孔出流时,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5.3 在宽顶堰发生闸孔出流时,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5.4 在曲线型实用堰发生闸孔出流时,增氧效果的相关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数据处理方法
4.1.1 R语言介绍
4.1.2 R语言编程
4.2 含氧量与时间关系
4.2.1 含氧量与时间关系处理
4.2.2 实验槽中试验水的初始含氧量测定
4.2.3 机器在增氧过程中对水中含氧量的影响
4.3 无底坎时,闸孔出流对水中含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4.4 底坎为宽顶堰时,闸孔出流对水中含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4.5 底坎为曲线型实用堰时,闸孔出流对水中含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4.6 用R语言分析宽顶堰时闸孔出流的增氧效果
4.6.1 当相对开度为影响因素时
4.6.2 当闸门与堰的距离为影响因素时
4.6.3 当相对开度和闸门与堰的距离共同影响下的增氧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49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74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