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双季晚稻机插秧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1 18:16
  相同单位面积下双季稻产量比单季稻高57%左右,稳定和发展双季稻生产,是大幅提高我国水稻总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生产效益不高,特别是晚稻机插秧季节紧张,适宜机插搭配品种少,机插效果较差等,制约了我国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本研究在杭州地区以不同类型的晚稻品种为材料,探讨了播种量、播种期、移栽期、栽插深度等对晚稻机插秧苗素质、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双季晚稻机插的适宜播种期。以H优518和天优华占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播种时间(6月27日、7月4日、7月11日),同期移栽,以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H优518生育期差异不大,而天优华占第三期播种处理生育期明显推迟,前两期播种处理差异较小。播种期过迟(7月11日播种)导致晚稻秧苗素质、返青能力、LAI及透光率均出现下降,从而造成减产,主要原因是由于总颖花数、结实率及有效穗数均减少所致。表明杭州地区连作晚稻7月初播种较适宜,其中早熟品种H优518播种期弹性较大,而适当推迟播种期可以有效增加晚熟品种秧龄弹性,但推迟时间不宜超过一周。2、明确了双季晚稻机...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概况
    1.2 双季稻机插秧技术制约因子
        1.2.1 生长季节紧张
        1.2.2 品种搭配困难
        1.2.3 秧苗素质较差
    1.3 晚稻机插关键技术
        1.3.1 播种期对机插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2 移栽秧龄对机插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3 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4 栽插深度对机插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播种期对连作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育期及有效积温
        2.2.2 秧苗素质
        2.2.3 返青能力
        2.2.4 透光率及叶面积指数
        2.2.5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移栽秧龄对连作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秧苗素质
        3.2.2 生育期对比
        3.2.3 各时期干物质量
        3.2.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3 讨论
        3.3.1 移栽秧龄对双季晚稻生长的影响
        3.3.2 移栽秧龄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双季稻机插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品种参试品种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4.2.2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糖氮吸收特性的影响
        4.2.3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质量的影响
        4.2.4 不同播种量下返青能力对比
        4.2.5 不同播种量对分蘖动态的影响
        4.2.6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栽插深度对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5.2.2 返青情况及发根力
        5.2.3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5.2.4 干物质积累特性及LAI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96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796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