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多功能深松机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2 09:03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于农机具补贴工作的大量投入,各种农机具大量投入使用,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后果,年复一年的精细耕作,导致东北黑土地土壤板结严重,土壤墒情下降,东北大部分地区土壤黑土层已由原来的80cm下降至20cm,土壤肥力显著下降,保护性耕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提出并日渐获得广泛接受。土壤深松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同时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设计一种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以及多功能深松整地机,为验证深松部件的深松作业效果和多功能深松整地机整机的性能,进行了田间深松作业试验。 对土壤深松部件的松土机理和铧式犁的性能参考曲线进行分析,吸收三种常见深松铲的优点,设计一种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整个深松部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铲柄上部、铲柄和铲尖。深松部件空间曲面的形状由前倾切土曲线MN和侧倾抬土曲线PQ组成,所述的前倾切土曲线MN和侧倾抬土曲线PQ在三维坐标系中满足如下方程:MN“z=4E-07x4-0.0002x3+0.0225x2-0.573x+16.73...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和方式
        1.1.1 保护性耕作的现实意义
        1.1.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1.1.3 土壤深松的意义
    1.2 深松机具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深松机具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发展方向
    1.4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的设计
    2.1 土壤耕作部件的工作原理
        2.1.1 土壤深松部件松土机理的分析
        2.1.2 铧式犁的工作机理及性能参考曲线
    2.2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的设计
        2.2.1 深松部件基本尺寸的确定
        2.2.2 导曲线的绘制
        2.2.3 深松部件工作曲线的绘制
    2.3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模型的建立
        2.3.1 铲柄和铲库结构的设计
        2.3.2 深松部件结构模型的建立
        2.3.3 深松部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的受力及仿真分析
    3.1 深松铲的受力分析
        3.1.1 土壤耕作部件受力理论分析
        3.1.2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的受力分析
    3.2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的静力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3.2.2 空间曲面式深松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深松整地机整体结构设计
    4.1 整机设计方案
    4.2 机架设计
        4.2.1 机架的总体结构设计
        4.2.2 梁体截面结构尺寸的确定
    4.3 波纹圆盘切茬装置的设计
        4.3.1 双波纹圆盘切茬装置的设计原理
        4.3.2 双波纹圆盘切茬装置的结构尺寸
    4.4 肥箱的设计
        4.4.1 肥料流动的机理
        4.4.2 肥箱设计的原则
    4.5 地轮升降系统的设计
    4.6 深松部件的配置方式
        4.6.1 全幅深松的装配方式
        4.6.2 间隔深松的装配方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田间深松作业试验
    5.1 试验前期准备
        5.1.1 试验样机
        5.1.2 动力配备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地块基本情况及试验方法
        5.2.1 试验地块情况
        5.2.2 试验方法
    5.3 深松作业前后土壤坚实度测量试验
        5.3.1 试验目的和内容
        5.3.2 试验数据及分析
    5.4 多功能深松整地机的深松深度和深松深度稳定性
        5.4.1 深松深度测量
        5.4.2 深松深度稳定性计算
    5.5 深松作业土壤含水率变化的测量
        5.5.1 试验时间及试验地情况
        5.5.2 试验内容
        5.5.3 实验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869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869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6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