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收式采棉机分离系统的优化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3-12-12 19:26
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在全国占有主要地位,新疆棉花产业对新疆经济有着巨大影响,同时对全国棉花市场的稳定也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棉花产量的增加和人工劳动力的短缺,机械化采棉成为今后新疆棉花采收的趋势。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目前没有完全国产化的采棉机,这极大制约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并且现有国产采棉机采摘棉花含杂相对较高,导致后续棉花加工过程中除杂工序增多,棉花纤维变短、棉花的质量等级下降。因此对棉花的分离装置进行研究,对棉花生产机械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统收式采棉机的采摘原理是将棉枝、棉桃、棉叶及棉花一并收获,因此在采摘过程中会混入一些杂质如棉枝、棉桃、棉叶、异性纤维等,这些杂质的混入,影响到棉花的分级等级,如何降低统收式采棉机机采棉的含杂率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设计与分析软件,对统收式采棉机分离系统中关键零部件中进行优化与设计,对分离系统钉齿滚筒进行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运动学仿真,得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速度数据,为结构优化提高了理论依据。 (1)对国外的分离系统、分离方法和分离理论进行探究,明确现有的分离系统...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采棉机应用现状
1.3 分离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统收式采棉机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收式采棉机工作原理及棉杂分离机理的研究
2.1 统收式采棉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统收式采棉机的组成
2.1.2 统收式采棉机的工作原理
2.2 杂质的形成和分离条件
2.3 杂质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3.1 气流式分离法
2.3.2 机械式分离法
2.3.3 电选式分离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摘物基本物理特性研究及关键零部件分析
3.1 基本物理特性的研究
3.1.1 青铃个数
3.1.2 开铃棉桃个数棉铃开放情况
3.1.3 物料质量分布
3.1.4 棉絮含水率的测量
3.1.5 铃壳密度测算
3.1.6 棉桃和棉杆密度测算
3.2 采摘物悬浮速度的测量
3.3 机械分离系统结构
3.4 滚筒的结构及参数计算
3.5 钉齿滚筒的研究
3.5.1 钉齿滚筒的结构
3.5.2 钉齿数目及排列方式
3.5.3 钉齿滚筒参数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离系统中典型零件的三维建模及运动学分析
4.1 三维模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4.2 典型零件造型
4.3 统收式采棉机分离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虚拟装配
4.4 基于 ADAMS 的分离系统滚筒的运动学分析
4.5 分离系统滚筒仿真模型的建立
4.5.1 ADAMS 中仿真参数的选取
4.5.2 分离系统滚筒运动学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本文编号:3873496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采棉机应用现状
1.3 分离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统收式采棉机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收式采棉机工作原理及棉杂分离机理的研究
2.1 统收式采棉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统收式采棉机的组成
2.1.2 统收式采棉机的工作原理
2.2 杂质的形成和分离条件
2.3 杂质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3.1 气流式分离法
2.3.2 机械式分离法
2.3.3 电选式分离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摘物基本物理特性研究及关键零部件分析
3.1 基本物理特性的研究
3.1.1 青铃个数
3.1.2 开铃棉桃个数棉铃开放情况
3.1.3 物料质量分布
3.1.4 棉絮含水率的测量
3.1.5 铃壳密度测算
3.1.6 棉桃和棉杆密度测算
3.2 采摘物悬浮速度的测量
3.3 机械分离系统结构
3.4 滚筒的结构及参数计算
3.5 钉齿滚筒的研究
3.5.1 钉齿滚筒的结构
3.5.2 钉齿数目及排列方式
3.5.3 钉齿滚筒参数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离系统中典型零件的三维建模及运动学分析
4.1 三维模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4.2 典型零件造型
4.3 统收式采棉机分离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虚拟装配
4.4 基于 ADAMS 的分离系统滚筒的运动学分析
4.5 分离系统滚筒仿真模型的建立
4.5.1 ADAMS 中仿真参数的选取
4.5.2 分离系统滚筒运动学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本文编号:3873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87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