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21:4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历来倍受关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在治理土壤侵蚀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陕北黄土洼天然淤地坝作为距今时间最长的天然聚湫,非常具有典型性。通过研究其沉积物粒度和元素组成特征,揭示土壤侵蚀机理,能够有效反演历史沉积环境。加深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认识,为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观察聚湫沉积剖面形态,分析沉积物粒度参数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探讨了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沉积物粒度和元素间的相关意义及其控制因素,进而阐述了研究区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剖面土壤颗粒整体较细,主要为粗粉砂和细粉砂,且在各层分布比较均衡;粘土、细砂等粒径组分含量次之;而中砂、粗砂仅在个别层位出现,属于极小众分布。砂粒的分选性最差,在泥沙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属推移组分,剖面中砂粒(中砂、粗砂)组分可作为较强水动力的标志,反映了泥沙颗粒对沉积环境(暴雨)的指示作用。沉积物偏度集中在0.1-0.47范围之间,属于(极)正偏,表明剖面沉积物粒度多见于粗颗粒。从淤积剖面峰度变化曲线来看,沉积剖面的峰度总体呈中等偏窄峰态。(2)研究区沉积物三角图对沉积旋回分布规律具有指示作用,很好地对应了沉积旋回“上细下粗”的分布规律。天然聚湫剖面粒度频率曲线类型以单峰形态为主,单峰形态的频率曲线或对称、或正偏、或负偏,主要粒径分布在粉砂(细粉砂、粗粉砂)组分,反映了研究区较稳定的泥沙沉积水动力条件。(3)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包括Si、Al、Fe、Ca、Na、Mg、K七种元素,且多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剖面中Si元素的丰度值最高,A1、Fe元素含量相对次之,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是硅酸盐和硅铝酸盐。至于微量元素,本文着重选取分析了Cu、Mn、Rb、V、Sr、Cr、Zr、Co、Ce和Y等十种元素。所有元素含量分布在剖面纵向上都是峰谷值交替变化,七种常量元素和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沉积旋回规律。(4)研究区沉积物化学元素之间的分布具有相关性,表明诸元素具有特定共生的组合特征。Si元素因含量最多,所以与大部分元素具有一定的“消长”关系。而Al、Fe、Mg、K等元素作为粘土矿物的组成成分,因而具有很高的相关关系。其他元素大多也具有类似的相关性,表明元素间的化学行为具有“裙带”联系。(5)通过分析沉积剖面元素含量和粒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将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剖面元素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具有明显“元素的粒度效应”的元素,这类元素包括了全部常量元素和Cu、Mn等部分微量元素,它们同粒度参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在剖面上沉积旋回层明显;而第二类元素包括Sr、Cr、Zr、 Co等微量元素,它们同粒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差或一般,旋回分布规律不明显;此外,还有同粒度参数相关性较差的第三类元素,如Ce、Y等元素,它们在剖面分布上基本没有旋回沉积特征。(6)黄土洼天然聚湫洼地内泥沙沉积具有“二元结构”层理,表明研究区天然聚湫内次生黄土主要为流水形成;而流域内原生黄土层中并未发现类似结构,从反向证明其成因非洪水沉积。研究区天然聚湫泥沙沉积从垂直方向上来看,粗、细颗粒层相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沉积旋回规律;从水平方向上来看,泥沙颗粒呈现出上游粗下游细的粒径分布规律。(7)运用萨胡公式对研究区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土洼天然聚湫沉积环境相对单一,主要为河流(洪积)相沉积环境,间或有风沙沉积和浊流沉积环境。(8)通过横向对比主沟及支沟各剖面常量元素平均含量,分析后小滩沟形成初期的“古聚湫”沉积形态,揭示了流域内局部侵蚀沉积环境的演变。对主沟道内C剖面(坝地最低处)和Ad、Ab、P三个剖面(支沟沟道内)的元素分布进行分析,将主沟道内C剖面定义为现代“标准聚湫”沉积,而将Ad、Ab、P三个剖面归于现代“非标准聚湫”沉积环境所致。同时,利用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初步界定了现代“(非)标准聚湫”沉积范围。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157
【部分图文】:

地理位置,流域


黄±注天然聚揪地处陕西省愉林市子洲县南部裴家湾镇,经韩度为110°01'E,??37°19W,研究区距离子洲县城50虹1,处在无定河一级支流淮宁河中游的庞家沟??流域,是由古滑坡形成的天然游地项(图2-1)。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该天然聚揪??是由流域内九牛山滑塌堆积所成,距今己有440余年历史。黄主注古聚漱是已知??黄±高原地区形成时间最早的天然汲地项,巧控流域主沟道呈南北走向,项高57??米,龄地面积达800多亩。在主沟外围还分布有3条支沟,整个流域近似H角形。??、遺流域?■■■天然止巧/天然聚揪??'■?-—切沟?\?W??后小滩沟?Vro?!Wfl?l.m?1.6M??109*30?义?no。东??图2-1黄王珪天然聚漱地理位置??Fig.2-lThe?location?of?Huangtuwa?watershed??2丄2地质地貌??研究区的地层结构属于华北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一部分,区内结构简单,无??较大的禪皱与断裂。黄止注小流域未发现出露的的岩石,且梁卵高差大多小于??200m,沟的深度相对较浅,地势比较和缓,表明此处地质构造运动相对较弱。??11??

规律分析,沉积旋回,纵向分布,主沟


是影响泥沙搬运的主因,洪水的流速、方向及稳态都会对泥沙沉积造成影响。为??了探究黄±注天然聚漱沉积物颗粒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取样时尽量做到均??匀布点。分别在黄±注天然聚漱选取了?Ad、Ab、PH个剖面(图5-3)。Ad、Ab??剖面位于主沟内虎园则沟的沟头、沟曰处,且都处在支沟中线上;P点位于虎园则??沟和五处山沟两个沟谷汇合的支沟沟曰中间。H个样点基本连为一线,可W用来??反映巧齡地上中下游泥沙变化。??表5-1黄±挂天然聚漱沉积剖面粒度参数??Tab.5-1?The?size?parameters?of?sedimentary?profile?in?打atural?formed?dam?of?Huangtuwa??沟道采样点/化、细粉砂、严獅、砂粒(>63脚>?????(<4|itn)?(4-16|im)?(16-63?fim)?粒径??后小滩沟?E?9.56?19.25?53.41?17.78?34.72??Ad?9.54?23.39?51.84?15.23?32.20??主沟?Ab?12.27?30.46?47.65?9.61?25.41??P?14.81?36.34?42.43?6.43?21.05???C?17.29?3^?40^?TM?22.43??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坤杰;岳大鹏;刘婧春;王朋晓;达兴;程金文;;黄土洼后小滩沟沉积物理化特征及其揭示的环境信息[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2 颜艳;岳大鹏;陈宝群;李奎;刘鹏;;陕北黄土洼天然淤地坝沉积物粒度特征与降雨关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6期

3 岳大鹏;袁晓宁;李奎;刘鹏;颜艳;;陕北子洲黄土洼坝淤地淤积剖面元素分布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年05期

4 王亚男;彭淑贞;封珍;张伟;丁敏;;鲁中山地北麓黄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5 张帅;许明祥;张亚锋;王超华;陈盖;;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12期

6 岳大鹏;李奎;陈宝群;刘鹏;颜艳;;黄土洼古滑塌体引起的环境效应[J];山地学报;2014年02期

7 刘鹏;岳大鹏;李奎;;陕北黄土洼淤地坝粗颗粒沉积与暴雨关系探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1期

8 张玉芬;邵磊;熊德强;;“巫山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和物源意义[J];沉积学报;2014年01期

9 王丹;吕瑜良;徐丽;张洪轩;王若梦;何念鹏;;水分和温度对若尔盖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20期

10 李长安;张玉芬;熊德强;周耀;郭洁;;“巫山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颜艳;黄土洼天然淤地坝百年来洪水沉积物粒度旋廻规律与产生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鹏;陕北黄土洼古聚湫沉积物特征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袁晓宁;黄土洼天然坝淤地沉积物理化特征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天文;粒度资料在沉积环境判别模式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勇;淤地坝在陕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丽兵;黄土丘陵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及土壤二氧化碳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2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842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