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嗜水气单胞菌流行株基因组特征及毒力相关基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5:55
【摘要】: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起淡水鱼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也可引起人类感染发病,是一种人-畜-鱼共患的致病微生物。该菌致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还有许多未知毒力因子尚未发现。全面鉴定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将有助于人们对该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控制和预防该菌引发的传染病的发生提供更多手段和途径。然而,目前嗜水气单胞菌中国分离株尚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无法全面破译其遗传信息,并且缺乏合适的毒力评估模型,这些都限制了该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对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鉴定出流行株所特有的3条代谢途径,确定了 ST251型菌株为中国和美国地区的主要流行株,并建立了以四膜虫为模型评估气单胞菌毒力的方法,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结合四膜虫模型,筛选出新的毒力相关基因。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毒力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探索了一条新途径。1.嗜水气单胞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首次对分离自不同年代的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NJ-35和J-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已公布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流行株和美国流行株的亲缘关系很近,其基因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均属于ST251型菌株。对流行株和环境分离株毒力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已知的毒力因子如Ⅲ型分泌系统、Ⅵ型分泌系统以及侧生鞭毛系统等并不是ST251型流行株所必需的毒力因子。另外,本研究鉴定出了包括前噬菌体、O抗原等27个基因组适应性区域,其中编码肌醇、唾液酸以及L-岩藻糖等3条代谢途径的基因区域只存在于ST251型流行株中,表明这三条代谢途径有可能是流行株与环境分离株之间的毒力差异之所在。该研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信息进行了全面的破译,为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及新的见解。2.ST251型菌株的地理分布及致病生物学特性分析对ST251型菌株的分离地点和来源进行了溯源,确定了 ST251型菌株即为中国和美国地区的主要流行株。对30株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的分析结果表明,ST251型菌株均为有毒株。毒力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包括ST251型等有毒株均不含有Ⅲ型分泌系统及侧生鞭毛系统,说明这两种毒力因子并不是ST251型等强毒株发挥致病性所必需的毒力因子,而Ⅱ性分泌系统在所有菌株中均保守存在,说明该分泌系统对于细菌胞外产物的分泌是足够且必需的,但其不能作为细菌毒力的判定标识。对ST251型菌株的致病特性分析表明,ST251型菌株与其他ST型菌株在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胞外产物的溶血活性及蛋白酶活性等方面并不存在规律性差异,但是它们可以利用肌醇、唾液酸和L-岩藻糖来进行生长,并且在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更强,表明其所含有的肌醇、唾液酸和L-岩藻糖等代谢途径可能会有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增强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增殖能力,从而使得该序列型菌株能够成为强毒力菌株,并广泛流行。3.气单胞菌毒力评估模型的建立对以四膜虫作为模型宿主评估气单胞菌毒力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四膜虫与气单胞菌共培养后,菌株的相对存活率与该菌株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呈负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83(P0.01);而四膜虫的相对存活率与该菌株对斑马鱼的LD50呈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43(P0.01)。经分析确定:如以细菌的相对存活率为判定依据,则相对存活率高于60%时,可判定该菌株为有毒株;低于40%时,判定为无毒株;如以四膜虫的相对存活率为判定依据,当四膜虫相对存活率低于40%时,判定该菌株为有毒株,而高于50%时,判定为无毒株。总体而言,我们成功建立了以四膜虫为模型宿主评估气单胞菌毒力的方法,为评估气单胞菌毒力提供了一条可靠、简单的途径4.嗜水气单胞菌突变体库的建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以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流行株NJ-35为亲本株,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建立了含有1030株插入突变株的突变体库,并以四膜虫为模型筛选到了 94株毒力显著减弱的突变株,然后以斑马鱼为模型对其中毒力降低最明显的36株突变株的毒力再次进行评估,鉴定出了 33株半数致死量上升1个数量级以上的突变株,最终鉴定出了19个转座子插入位点,其中7个插入位点位于非编码区域,12个插入位点位于编码区域,这些被插入失活的基因主要编码菌毛基因簇的转录调节子(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位于O抗原基因簇的葡萄糖-1-磷酸胸苷转移酶(glucose-1-phosphate thymidylyltransferase,RmlA)、几丁质酶(chitinase A,ChiA)、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 protein)以及钾离子转运子(potassium transporter,TrkH)等。对插入突变株的致病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不同突变株对四膜虫、斑马鱼以及HEp-2细胞的毒力都有所降低,但各突变株在生长能力、运动能力等其他生物学特性上的表型并不一致。该研究鉴定出了 12个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相关基因,加深了对该病原菌致病机制的了解,为该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5.嗜水气单胞菌chiA和trkH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针对插入突变技术筛选到的基因chiA和trkH,为了探讨其功能,采用同源重组技术,以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NJ-35为亲本株,以pYAK1为自杀性质粒构建了chiA和trkH的基因缺失株,并以穿梭质粒pMMB207构建了相应的互补株。对缺失株、互补株和野生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hiA基因缺失后,其生长能力、运动能力没有改变,但是其对四膜虫、斑马鱼以及HEp2细胞的毒力显著降低,其胞外产物的溶血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稍有降低,另外其在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也显著下降;trkH基因缺失后,其生长能力、运动能力没有改变,但是其对四膜虫、斑马鱼以及HEp-2细胞的毒力显著降低,并且其降低程度要大于chiA基因的缺失株,其胞外产物的溶血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也稍有降低,另外其在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也显著下降。本研究说明chiA和trkH两个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该病原菌发挥致病作用所必需的基因,但是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需后续的研究。
【图文】:

嗜水气单胞菌,跨膜运输,操纵子,细胞损伤


从细胞质到细胞外环境的跨膜运输,,而送些蛋白大部分都与细胞损伤、组织病变相关逡逑[is]。如图1-1所示,嗜水气单胞菌ATCC邋7966T的T2SS由ejceC-#操纵子、exeNB8及逡逑崎7公所编码,其中exeC-iV操级子由12个基因串联在一起}D成,而公及崎xD则逡逑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其它位置。逡逑2逡逑

宿主,模型,斑马鱼,四膜虫


但是细胞系不能提供生物个体整体的信息,并且也存在没有合适的细胞系,逡逑或者细胞系难W培养、传代等问题,因此活体动物模型又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下逡逑面对斑马鱼、四膜虫、秀丽隐杆线虫W及盘基网柄菌等低等动物模型(见图1-2)进逡逑行简要介绍:逡逑3.1巧马鱼逡逑斑马鱼(zebrafish)是硬骨鱼,与趣鱼、金鱼同属狸科,体型短小(一般小于4邋cm),逡逑属淡水鱼类,易大规模养殖。基因组初步分析显示斑马鱼与哺乳动物有很多同源基因逡逑甚至是保守基因twi,可W作为低等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连接过渡模型。杀娃气单胞苗逡逑Uerowoww逦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诱导斑马鱼应急蛋白质的表达1W1。这逡逑种诱导与在哺乳动物中类似,说明鱼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免疫机理具有保守性。Rojo等逡逑IW发现腹腔注射媛弧菌使成年斑马鱼表达炎症和免疫应答的相逡逑关基因。另外,斑马鱼也被用来研究表皮葡萄球菌(S邸抑/ococcwe如&/7W’施■)感染逡逑宿主的致病机制W上研究表明斑马鱼可W作为一种模型来评估细菌毒力,并且该逡逑模型的使用可W使研究人员能够洞察免疫系统的作用和发育^心及病原体和宿主之间逡逑的反应。目前,斑马鱼己经成为研究鱼类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应答等基础研究的逡逑最合适的模型系统。逡逑3.2四膜虫逡逑四膜虫是一种营自由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绍戊;卢彤岩;;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2013年05期

2 袁亮;李玉蓉;张希福;郭威;车亦舟;陈功友;;热不对称PCR(TAIL-PCR)和Tn5转座子质粒拯救法快速分离水稻条斑病菌致病相关基因[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3 郑岑;张立平;唐忠辉;赵昌平;苑少华;;TAIL-PCR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中的克隆[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3期

4 濮俊毅;黄新新;陆承平;;用斑马鱼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力[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5 艾斯卡尔,孙卫华,庞延斌;嗜热四膜虫对数生长模型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徐伯亥;殷战;吴玉深;蔡桃珍;;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致病细菌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3年03期

7 陈怀青,陆承平;家养鲤科鱼暴发性传染病的病原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本文编号:2663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63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f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