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蛙和蟾蜍是常见的两栖动物,是生物群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吸虫和绦虫是常见的两栖动物寄生虫,严重影响蛙类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个体死亡。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蛙类资源利用的增加,人与蛙类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部分人兽共患寄生虫同样对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因此,研究蛙类吸虫和绦虫,不仅可以保护蛙类,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防范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意识。本文拟通过对两种蛙吸虫和绦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和种类鉴定,为做好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和保护蛙类资源提供基础数据。1.两类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为初步了解蛙类吸虫和绦虫的感染情况,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共剖检蛙3种182只,分别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90只、虎纹蛙(Rana rugulosa)8只、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84只。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统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显示,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体内均检出吸虫和绦虫,虎纹蛙体内未检出寄生虫。其中,黑斑蛙检出率为86.67%,体内检出吸虫1625条,绦虫47条,感染率分别为78.89%和13.33%,平均感染强度为22.89和3.92。中华大蟾蜍检出率为85.71%,体内检出吸虫1628条,绦虫2条,感染率分别为85.71%和2.38%,平均感染强度为22.61和1。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剖检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吸虫的感染情况,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高于国内的其他相关报道,而绦虫的感染情况较低,低于大部分国内报道。本次调查检出绦虫为裂头蚴,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虽数量很少,但依然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2.单殖吸虫的种类鉴定为确定黑斑蛙膀胱内单殖吸虫的具体种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随机选取30条虫体用于形态学鉴定,4条虫体用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4条虫体18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构建的18S r RNA系统发育树中,4条虫体均位于多盘科(Polystomatidae)双睾属(Diplorchis)分支内。结合形态学鉴定对虫体的观察,器官的测量和相关文献的对比,确定本次检出的单殖吸虫为黑斑蛙双睾吸虫(Diplochis nigromaculatus)。本种吸虫在国内仅北京和江苏有记录,这是该吸虫在上海的首次检出。3.复殖吸虫的种类鉴定为确定从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体内检出的吸虫种类,采用观测形态结构的方法对2696条吸虫进行种类鉴定。选取部分虫体,制作封片标本,观测封片虫体的形态结构,查阅相关文献,与国内已报道的吸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检获的2696条吸虫均为复殖吸虫,隶属于4科4属6种,其中3种鉴定到种,分别为重盘科(Diplodiscidae)重盘属(Diplodiscus)的短肠重盘吸虫(D.mehrai),黑斑蛙重盘吸虫(D.nigromaculati),似巨颈科(Macroderoididae)累智属(Rauschiella)的蛙累智吸虫(R.ranae)。余下3种仅能鉴定到属,分别为重盘科重盘属吸虫未定种(Diplodiscus sp.),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拟侧殖属吸虫未定种(Pleurogenoides sp.),舐血科(Haematoloechidae)舐血属吸虫未定种(Haematoloechus sp.)。本次鉴定结果,为上海市蛙类寄生虫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4.绦虫的种类鉴定为确定从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检获绦虫的种类,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随机选取8条虫体,提取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Blast序列对比以确定其种类,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检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基因序列与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迭宫属(Spirometra)猬迭宫绦虫(S.erinacei)ITS序列相似程度最高,可初步确定本次检获的绦虫是猬迭宫绦虫,且全部为其幼虫裂头蚴。系统发育树显示,本次检获裂头蚴和蛇源裂头蚴在一个分支内,而以哺乳动物为宿主的裂头蚴在另一分支,证明蛇源和蛙源裂头蚴亲缘关系较近。5.中国蛙类吸虫种类与地理分布为了解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作者查阅了报道我国蛙类吸虫的相关文献,依据吸虫分类系统和科属种的字母顺序整理成文。共记录在中国检出的吸虫4目13科29属88种,其中多盘目1科2属13种,棘口目1科2属12种,后睾目1科1属3种,斜睾目10科24属60种。列出了每种吸虫的中文名称、拉丁文名称、命名人与命名年、寄生宿主与部位、地理分布及文献来源等信息,为较全面掌握我国蛙类寄生吸虫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提供了基础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4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佳垠;红鳍东方沨冈本异沟吸虫病·盾纤虫病并发症[J];渔业现代化;2002年04期
2 任熙宇,孙浴东,顾春娥;鸡暴发次睾吸虫病的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1988年03期
3 胡拥军,方义成,余斌,汪卫东;蛋鸭发生舟形嗜气管吸虫病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1年03期
4 郑百臣;鸭嗜气管吸虫病的诊治[J];现代化农业;2001年03期
5 孙金兵,沈自明;鸭群爆发嗜眼吸虫病的诊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2年04期
6 刘九生;治鸭气管吸虫病有良方[J];农村百事通;2004年15期
7 孙月强;牛羊吸虫病[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09期
8 车有权,刘红,刘云;鸭舟形嗜气管吸虫病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2005年11期
9 高文清;;鸭群爆发嗜眼吸虫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7年01期
10 罗小华;;黄兔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群;马振申;;肝血吸虫病1例误诊分析[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震;胡道予;;肝血吸虫病CT误诊肝癌特点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吴士平;水灾后牛羊要防吸虫病[N];江苏科技报;2003年
2 ;牛羊要防吸虫病[N];云南科技报;2003年
3 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龚国忠 教授;要想预防肺吸虫 淡水螺蟹勿生食[N];大众卫生报;2001年
4 翟洪民;绵羊复腔吸虫病的治疗[N];云南科技报;2006年
5 孙长君 徐才俊;羊病⑧吸虫病[N];江苏科技报;2002年
6 李莉;肝肿大的临床提示[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吴桂亮;羊粪有虫体山羊得了寄生虫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门启斐;两种蛙吸虫和绦虫的感染调查及种类鉴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郭家;毛毕吸虫生物学及其自然疫源地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3 张斐;额尔齐斯河鱼类复殖吸虫区系及异肉科吸虫的系统发育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兴叶;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及矛形歧腔吸虫核糖体ITS及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粱思婷;上海花鸟市场鸟类吸虫的种类鉴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董世娟;我国片形吸虫核糖体DNA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赵同领;广西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和二级结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陈春梅;中华拟德氏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分子系统发生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国明;中华拟德氏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苏翠莲;厦门海域鱼类单殖吸虫物种资源、病理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67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