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毛木耳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22:35
【摘要】:毛木耳是木耳属食用菌之一,素有“树上海蜇皮”之美称,是一种天然的食药用菌,为我国第六大主栽食用菌。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上对优良品种的需求增加,种质资源是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对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有利于科学利用优良种质特性。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学、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标记四个方面对毛木耳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细胞学评价,对45株(野生菌株14株、栽培菌株13株、杂交菌株18株)毛木耳菌株进行体细胞不亲和性评价,共配制990个对峙培养组合,结果表明99.89%的组合有拮抗线,说明这些菌株体细胞不亲和,具有生理特性差异;仅有Ac2和Ac4无拮抗线,说明二者体细胞亲和,亲缘关系较近,未发现具有生理特性差异。(2)形态学评价,按照DUS标准原则开展毛木耳农艺性状调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为毛木耳DUS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中25℃菌丝生长速度范围为1.10-4.70mm/d;菌丝边缘整齐、不整齐分别占比24.44%、75.56%;菌落色素分泌明显、不明显分别占比60%、40%;菌丝体有胶质物、无胶质物分别占比20%、80%;耳片边缘整齐、波浪分别占48.89%、51.11%;耳片腹面无、少、多褶皱分别占比33.33%、35.56%、31.11%;其中鲜耳腹面颜色为白色、浅粉色、红褐色颜色分别约占35.56%、8.88%、55.56%;耳片质地软、硬分别占51.11%、48.89%;生育期为86-144天,早熟、中熟、晚熟分别占比20%、44.44%、35.56%;每100kg干料产毛木耳干重为0.45-6.88kg。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分别约占比24.44%、26.66%、48.9%;耳片干湿比为14.6%-22.5%。性状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分为八大类群,能够更清楚的比较菌株间的性状。综合所有农艺性状指标,筛选出2个特异毛木耳种质,1个早熟菌株Ac13、1个高产菌株Ac15,为毛木耳定向育种提供优质材料。(3)生物化学评价,共检测到313条酶带,酶带数量在3-8条不等,多数为5条和6条,共有36条迁移率(Rf)不同的酶带,Rf分布范围在0.261-0.585,其中Rf为0.423的酶带E18最为稳定,出现频率达到为71.1%,酶带E14(Rf=0.400)出现频率为44.4%,酶带E26(Rf=0.485)出现频率为44.4%,这些谱带可以作为供试菌株的高频次谱带。在相似系数为0.68时可以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有9个菌株,全部为野生菌株;类群II包括36个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5时,类群II又分为两大亚群,亚群I有1株野生菌株、全部的杂交菌株和栽培菌株,亚群II包括4个菌株,全部为野生菌株。在细胞学评价中无拮抗线的2个菌株Ac2和Ac4,同工酶遗传相似系数为0.935,存在一定遗传差异性,说明后者比前者在毛木耳种质资源评价方面更为有效。(4)分子标记评价,基于毛木耳全基因开发的144对引物中筛选出24对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SSR引物用于毛木耳种质资源评价。PopGene1.32共检测到145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比率是100%,表明24对SSR引物在毛木耳种质中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NTSYS-PC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1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括16个杂交菌株及其栽培亲本菌株Ac1;类群II包括28个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17时又分为两个亚群,亚群I为全部为栽培菌株,亚群II为全部供试野生菌株14个、以野生菌株Ac13为亲本的2个杂交菌株。聚类结果表明利用SSR分子标记可以将大部分杂交、栽培、野生菌株分开,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较生物化学评价结果更详细,因此基于基因组开发的SSR分子标记适合于毛木耳种质资源评价研究。
【图文】:

拮抗线


亲和组合无拮抗线(图 1.2),这对组合是 Ac2 和 Ac4,说明二者体细胞亲和,亲缘关系较近,,但这两株菌株是否为同一菌株还需要其他评价方法验证。图1.1 有拮抗线Fig.1.1 Have antagonistic lines图1.2 无拮抗线Fig.1.2 No antagonistic line

拮抗线


图1.1 有拮抗线Fig.1.1 Have antagonistic lines图1.2 无拮抗线Fig.1.2 No antagonistic lin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64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素月;李云梦;邢志伟;郑伟;;七个不同鸡腿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析[J];北方园艺;2015年17期

2 安东;李新胜;马超;周萍;葛邦国;王朝川;孟晓峰;;毛木耳多糖水提液抗氧化能力研究[J];中国果菜;2014年08期

3 张丹凤;陈国平;潘裕添;郑仕栋;;白背毛木耳胞内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食用菌;2014年03期

4 陈影;姚方杰;张友民;方明;;黑木耳新品种选育研究[J];北方园艺;2014年08期

5 张志鸿;;白背毛木耳栽培基质添加豆粕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4年02期

6 赵爽;刘宇;许峰;王守现;耿小丽;陈杰;孟莉莉;;毛木耳多糖降血脂功效研究[J];食品科技;2013年06期

7 方明;姚方杰;王晓娥;陈影;刘桂娟;张友民;;木耳新品种选育研究[J];菌物研究;2012年04期

8 余梦瑶;张剑;朱小牧;费小凡;;毛木耳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11期

9 黄忠乾;唐利民;郑林用;谭伟;苗人云;;四川毛木耳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1年04期

10 谭伟;郭勇;周洁;贾定洪;苗人云;王国英;王仁峰;黄忠乾;郑林用;;毛木耳栽培基质替代原料初步筛选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萍;中国野生毛木耳遗传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张丹;毛木耳种质资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初赛君;黑木耳野生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2 陈慧;白背毛木耳多糖纯化、修饰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陈靓;平菇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菌株选育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4 于娅;榆耳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孙露;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慧;我国栽培平菇种质资源评价及核心种质构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7 张小强;中国栽培平菇品种的体细胞不相容性及与RAPD分析的关系[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1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21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