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试验利用自育高效授粉树1379、1539、2119及3-21的花粉对富士和红星进行授粉,以嘎啦的花粉作为对照,对果实发育期间抗坏血酸(AsA)、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组分、总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果实成熟时的外在及内在品质进行研究,如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硬度、挥发性物质、果皮花色苷含量等。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了 1379和嘎啦花粉授粉后的富士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差异,挖掘与AsA、类黄酮合成相关结构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授粉树的花粉对富士、红星苹果进行的授粉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授粉树的花粉对能够有效地提高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花色苷含量等外观品质及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挥发性气体物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等内在品质,且均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中的AsA和类黄酮含量逐渐减少,幼果中的含量远远大于成熟果实,同一发育时期的果实中红星的类黄酮含量大于富士,而AsA的含量相差不大。经过高效授粉树授粉后的成熟果实中AsA、类黄酮含量明显提高,富士经1379、1539、2119、3-21花粉授粉后的果实内类黄酮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长13.80%、28.54%、19.65%、18.92%,红星分别增长 4.69%、15.64%、14.59%、26.40%;富士经1379、1539、2119、3-21花粉授粉后的果实内AsA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长 34.55%、28.18%、52.73%、57.27%,红星分别增长 8.67%、20.23%、9.83%、24.86%且都 与对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3.将1379、嘎啦与富士授粉,对花后15、30、45、60天的果实利用Illumina双末端测序(Hiseq 2500)平台进行测序,共产生59047506条高质量的reads,通过混合拼接共13272条Unigenes得到了基因功能注释,并有3339条Unigenes映射到Go数据库中不同的节点,而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3636条Unigenes参与了 124个生物学途径,其中25条被注释到AsA代谢途径中,24条被注释到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4.对花后15d、30d、45d、60d的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测序结果对苹果不同授粉组合AsA、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AsA合成相关基因GME、GGP、APX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而AO基因呈上调表达模式,分别比较1379和嘎啦授粉后的果实,1379授粉果实中GME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CHI、DFR、LAR、ANR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均下调表达,而1379授粉后的果实比和嘎啦授粉LAR基因显著上调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与果实中AsA、类黄酮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采用qRT-PCR对这23个与AsA、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进行了表达验证,结果表明qRT-PCR与表达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6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彩琴;张瑞娟;屈聪玲;韩渊怀;王兴春;杨致荣;;基于RNA-Seq技术的谷子新基因发掘及基因结构优化[J];植物生理学报;2016年07期
2 郭英飞;王玉飞;龚春丽;杨明娟;袁久云;庄妤冰;柯跃华;杜昕颖;汪舟佳;陈泽良;;基于RNA-Seq的羊种布鲁氏菌新转录本与非编码RNA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年03期
3 贾新平;孙晓波;邓衍明;梁丽建;叶晓青;;鸟巢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分析[J];园艺学报;2014年11期
4 盖瑞;郭小静;张贞;王荣;毛志泉;陈学森;吴树敬;沈向;;不同花粉对苹果果实中抗坏血酸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4年11期
5 欧志锋;刘利;姜远茂;魏绍冲;李华;;采前喷钙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及贮藏性能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年12期
6 张世忠;付莹;周波;姜泽盛;许瑞瑞;束怀瑞;;苹果功能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与使用[J];园艺学报;2012年11期
7 周兰;张利义;张彩霞;康国栋;田义;丛佩华;;苹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J];果树学报;2012年06期
8 张玉刚;戴洪义;;授粉品种对长富2号苹果果实品质及果汁色值的影响[J];中国果树;2012年04期
9 董彦;韩甜甜;吴曼;胡艳丽;毛志泉;沈向;;不同高效授粉树对红富士苹果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安华明;刘明;杨曼;樊卫国;;刺梨有机酸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彪;苹果授粉技术及授粉对富士苹果坐果和果实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欣;观赏海棠(Malus sp.)新品种选育及数字化描述[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陈恒新;山东海棠品种分类与资源利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627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2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