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滇牡丹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图文】:
图 1-1 不同花色的滇牡丹Figure 1-1 The different colours of Paeonia Delavayi1.1.2 滇牡丹野生种群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滇牡丹的主要分布区位于横断山区的东南部,整个分布区山高谷深、内地形复杂,从滇中的昆明到藏东南察隅地区,地势落差达 1700m,区域内气候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形成了从南亚热带到山地寒温带的各种气候环境类型,生境极为复杂多样;植被类型从常绿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再到寒温性针叶林直至高山草甸;土壤则有红壤、黄壤、石灰土、棕壤、褐土、棕毡土等多种类型,滇牡丹零星分布在区域内的疏林灌丛中,以及林地边缘;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表明滇牡丹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也决定了其生物学性状的多样性[5] [8]。野外调查发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持续采挖,滇牡丹生境遭到破坏,甚至一些滇牡丹野生群体已经消失,其野生种群处在濒危状态,生存受到威胁。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材料与方法3.1 样本采集2015 年 8 月至 2016 年 9 月间,选取云南中部至西北部的 20 个和四川省西南部的1个共21个野生滇牡丹种群为实验材料,每个种群取至少3株滇牡丹单株(各植株间距 20m 以上),采集其健康嫩叶,,分编号放入装有变性硅胶的自封袋中,快速干燥,并详细记录各采样居群的地理坐标(地理分布见图 3-1,其位置信息见表 3-1),实验材料带回实验室去除硅胶,转移至-80℃冰箱中保存备用。此外,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苗圃采集了凤丹牡丹(P. ostii)和紫斑牡丹(P. suffruticosa)的叶片各一份作为参照,直接用液氮保存,带回实验室转移至-80℃冰箱中保存备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68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丰坤;施蕊;耿菲菲;杨宇明;王娟;;滇牡丹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油脂;2015年06期
2 张延龙;韩雪源;牛立新;张静;何丽霞;;9种野生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5年04期
3 陈杰;杨静;龙胜贤;肖慈平;杨昌义;黄清忠;王维;;SSR分子标记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5年03期
4 赵洋毅;舒树淼;;滇中水源区典型林地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5期
5 宋育红;张君诚;张杭颖;;长柄石杉不同地理居群叶绿体DNA trnL-trnF序列变异与聚类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6 李莹莹;;分子标记在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2014年03期
7 潘温文;李伟;谭芮;赵一鹤;杨宇明;余奇;王娟;;不同处理对滇牡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14年02期
8 张德全;马阿丽;杨永寿;黄传会;周浓;;HPLC测定不同产地滇牡丹中没食子酸和丹皮酚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05期
9 刘秀贤;张艳丽;马宏;王雁;李正红;万友名;;滇牡丹种子休眠解除效应研究[J];种子;2013年02期
10 李奎;郑宝强;王雁;郭欣;;滇牡丹的开花特征及繁育系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奎;王雁;李莉;任磊;郑宝强;;滇牡丹系统分类的形态学与RAPD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蓓蓓;中国红豆杉属分子谱系地理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温景辉;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山葡萄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晓琴;香格里拉滇牡丹遗传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曾兵;鸭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及优异种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长青;观光木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谷志佳;巨龙竹资源现状以及基于叶绿体trnG-trnT序列的分子谱系地理学初步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
3 张艳丽;滇牡丹花色类群遗传背景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章鹦鹦;大熊猫卧龙圈养种群亲子鉴定及种群奠基者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靖晶;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天然红松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1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5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