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智能温室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14 22:21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型农业科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智能温室出现不仅可以改善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对作物的影响,可以通过对环境因子的监测,提供作物最优生长环境,实现作物的高效、连续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的地点为新疆阿拉尔,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雨水稀少。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目前使用的温室监测系统,主要以引进发达国家的整套智能温室系统为主,在实际应用当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温室环境监测是温室正常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研究作物生长环境的基础环节,利用新型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室环境的全方位,高精度、高可靠、不间断数据采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而实现智慧农业的基础。(1)使用新型传感器实现了对温室的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主要指标的高精度、低功耗在线采集,对供电、通信采用模块化设计,对采集的参数值进行判断,超过或者低于参数值范围时通过声光报警器报警。(2)对部分采集参数通过时间和环境状况判断在一些时间段达到休眠的效果,主要通过采用两种精度记录模式、时间记录节点控制、环境情况判断对数据进行采集,降低功耗、减少数据的储存空间,降低通信压力,今后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传感器的数量和类型进一步提高采集数据的可靠性。(3)通过ZigBee无线网络与传感器、网关连接,实现了环境参数多源感知节点组网模型,构建了适用于大型温室或集群温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可以在上位机及网关上及时的显示各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上传云端,完成长期对数据采集及历史记录查询。利用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对温室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并且该设备具有成本低廉、使用简便等特点。(4)为了提高温室监测系统的服务便捷性,本文也设计开发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APP移动监测平台,并集合了采集数据的实时监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便捷性,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监测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单的特点,系统基本满足低成本、无线化、智能化、精准化可以满足温室智能监测需求。
【图文】:

设计流程,位数,串行传送,监测方式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采用两种精度记录模式分别以 9 位和 12 位数字量方式串行传送,白天为 1,晚上以 9 位数字量传输,,晚上没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停止光合作用,当0Lx 时,夜间二氧化碳浓度高可采取 1 小时采集一次数据的休眠监测方式。耗,加快传输速率,减少数据储存及通信压力。采集方式设计流程如图 1-1

路线图,系统技术,路线图,绪论


系统技术路线图1-2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塔里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74;S6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媛;郭利朋;杨英茹;高欣娜;靳青;岳赵寒;;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室云服务平台设计方案[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31期

2 宋庆恒;谭懿;;基于CC2530的温室智能移动监测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03期

3 余攀;邹承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成都地区智能温室云服务平台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07期

4 胡瑾;樊宏攀;张海辉;周庆珍;梁岩;刘正道;刘翔;;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光环境调控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5 何勇;聂鹏程;刘飞;;农业物联网与传感仪器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10期

6 纪文义;张继成;郑萍;张帧;;基于无线网络的农田灌溉智能监测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3年10期

7 杨朝红;霍景河;肖庆;王维峰;王小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CAN总线互联[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8 迟天阳;杨方;果莉;;节水灌溉中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谷士艳;李天来;王铁良;张兴华;白义奎;;日光温室多点温度智能检测控制系统[J];北方园艺;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664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64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