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梨CBF和NAC转录因子系统进化及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3:45
【摘要】: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的大陆国家,拥有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梨属种质资源。梨属(Pyrus)起源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山区,而中国东部和中亚被认为是梨的遗传多样性的两个亚中心。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对亚洲梨之一的中国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的完整基因组测序。梨基因组的解码,使梨几乎所有的基因序列变为己知,为梨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功能和比较研究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生物机制以及鉴定出的新的基因家族。关于植物转录因子的现有研究大多数来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其具有2,296个转录因子基因,分为58个家族,而在梨中已经鉴定了 42,812子基因。迄今为止,学者对梨的9个基因家族和4个转录因子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目前对潜在转录因子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对涉及梨的果实着色,非生物胁迫耐受性和芽休眠的植物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因此,基于我们之前的研究,我们选择梨中的CBF/DREB和NAC转录因子,在亚洲梨中进行系统发育,结构,调控和功能鉴定研究。CBF/DRE转录因子在多种适应性机制,分子信号转导以及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方面发挥作用。在梨和其他蔷薇科作物中,需要研究CBF亚家族的独立进化,以了解它们可能的不同功能。我们从梨基因组中发现了 15个PpPCBF,但序列的相似性0.90,对于那些具有类似的系统发育分支(PpyCBFs 7,8,9,10,11,12,13,14)、不完整序列(PpyCBF12)和在 Scaffold上(PpyCF7,8,10,11,13,14,15)的基因没有进行后续研究,而我们选择其保守序列即PpyCBFsl-6开展进一步研究。系统发育树将PpyCBF分成三个主要的进化枝/亚型,有趣的是PpyCBF与其他蔷薇科植物一起显示出与模式作物拟南芥AtCBFs的独立进化。第一进化枝不仅具有来自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作物的CBF,而且还具有PpyCBF3共线性基因,其表明PpyCBF3可能是祖先CBF,而所有其他CBF在梨的全基因组复制(WGD)过程中从PpCBF3进化而来。对所有6个PpyCBF在非生物胁迫(低温,盐和干旱),外源ABA和芽内休眠期间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PpyCBF基因表达均被诱导,但对各种胁迫,ABA处理和芽内休眠过程的响应有所差异。这些CBF表达模式类似于胁迫响应相关基因PpyCOR(PpyCOR47,PpyCOR15A,PpyRD29A和PpyKIN)。第二枝PpyCBFs在低温和ABA处理期间显示出更高的转录水平,而发现Ⅰ和Ⅲ进化枝更多的是响应盐和干旱反应。启动子分析显示,I(PpyCBF3)和Ⅲ进化枝(PpyCBF5)CBF缺乏G-boxl顺式元件,存在ABRE顺式元件,表明它们仅受ABI3/VP1级联调控,而Ⅱ进化枝PpyCBF受到b-ZIP和ABI3转录因子的调控。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PpyCBF2和PpyCBF3增强了其对非生物胁迫(尤其是低温(PpCBF2)以及盐和干旱胁迫(PpyCBF3)、更低的ROS的耐受性,并增加了抗氧化基因活性。正常生长条件下,在PpyCBF2、3过表达拟南芥中,依赖内源性ABA(AtABF2和AtRD29BA和不依赖ABA的(AtCOR47,AtCOR15A和AtRD29A)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表明PpyCBF发挥功能可能拥有依赖ABA和不依赖于ABA的两条途径。所有PpyCBF尤其是祖先CBF具有6X CCGAC结合元件的高反式激活活性。通过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我们发现所有CBF均与PpyCOR47和PpyCOR15A(PpyCBF6除外)发生互作,而Ⅱ进化枝PpyCBF对PpyRD29A具有高于Ⅰ和Ⅲ进化枝PpyCBF的调控作用。先前鉴定的'CCGA'结合位点和PpyCOOR15A启动子中'CGACA'结合位点的突变显示'CGA'是梨中PpyCBF的核心结合元件。总之,PpyCBF转录因子可能通过依赖ABA和不依赖ABA两条途径冗余地发挥作用,并且与亚洲梨的非生物胁迫信号和响应密切相关。NAC蛋白在不同的植物发育过程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中发挥作用。梨基因组的解码为找到PpNAC转录因子的进化、复制、基因结构和预测功能的全基因组分析提供了基础。我们在梨中共发现185个PpNAC基因,其中148个位于染色体上,37个位于未组装的Scaffold上。在11号染色体上观察到最大PpNAC基因频率(11%),随后是10号染色体(9%),而16号和7号染色体(1%和1.6%)展现出最小的频率。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我们将NAC基因分为6个进化枝(第1组-第6组)及其亚进化枝(亚组A至亚组H),而第1组是最大的,有40个PpNAC基因和8个亚组(1A-1H),其次是第2组和第6组,分别具有34个基因和4个(2A-2D)和3个(6A-6C)亚组。基因结构和基序分析表明,具有相似基因结构和基序的NAC蛋白存在于相同的亚组中,每组显示共同的基序,没有/微小的变化使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每组的外显子数量从1到12不等,平均为3个外显子。在亚洲梨中有44对重复的NAC。不同梨品种/种的qPCR和RNA-Seq数据分析验证了 PpNAC基因的一些预测功能,即PpNAC 37,61,70(2A,53,151(2D),10,92,130和154(3D)是可能参与芽休眠,PpNA 61,70(2A),172,176和23(4E)与蓝光下果实色素沉着有关,PpNACs127(1E),46(1G)和56(5A)可能分别与早期、中后期果实发育有关。此外,通过针对梨中的应激反应基因,发现来自亚组2D和3D的所有基因与非生物胁迫(冷,盐和干旱)耐受性相关。目前全基因组分析为了解梨和高等植物中NAC基因家族的分类,基序和基因结构,进化和预测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总之,PpNAC转录因子在梨的非生物胁迫耐受性,果实发育和成熟,果实后熟和着色以及芽休眠等多条途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6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丽霞,马有志,杨俊英;应答非生物胁迫的植物转录因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05期

2 张维山,冷启新;转录因子假结合体的基因治疗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3 苏中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焦点:转录因子[J];世界科学;1995年08期

4 朱长保;徐辰峰;刘仁梅;林中正;成立瑞;;干旱胁迫下水稻转录因子表达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年06期

5 周少燕;;转录因子网络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分析[J];南方农业;2016年12期

6 李洁;植物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J];生物学通报;2004年03期

7 吴乃虎,刁丰秋;植物转录因子与发育调控[J];科学通报;1998年20期

8 王传琦;孔稳稳;李晶;;植物转录因子最新研究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01期

9 周晓斌;杨丽霞;;锌指样转录因子2与动脉粥样硬化[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年02期

10 李德,何国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肆;;基于ELISA技术的转录因子检测方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3:新药发现——寻找维护人类健康的武器[C];2008年

2 张成花;邓旺秋;李泰辉;;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挖掘广东虫草光调节转录因子[A];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9年

3 卢志强;李根涛;张宥Pr;;基于转录因子的靶向基因组法在药物安全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5年

4 易可可;吴忠长;周洁;吴运荣;吴平;;植物耐低磷转录因子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朱红文;;转录因子FosB在尼古丁成瘾中的作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姜智;邹士涛;管思琪;吴士良;;转录因子c-jun对β3GnT8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初探[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魏海明;田志刚;;转录因子对Th1/Th2分化的调控作用[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白爱宁;陈娟;刘春明;;水稻种子休眠与抗穗发芽关键转录因子研究[A];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9年

9 赵存友;Jiyoung Park;Jae Bum Kim;唐宏;;一种新的抑制HIV转录因子的研究[A];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邓静;Phoebe Lu;Yuhong Zhang;Heather Harding;Donalyn Scheuner;Randy Kaufman;Nahum Sonenberg David Ron;;蛋白质转译水平的调控影响转录因子NF-kappaB基因表达能力[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张盖伦;植物应答干旱胁迫新路径揭示[N];科技日报;2017年

2 白毅;UXT蛋白可增强转录因子NF—κB活性[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记者 宋喜群 通讯员 刘晓倩 张发起;发现调控杨树抗病性关键转录因子[N];光明日报;2015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卜叶 程唯珈;为什么植物越冬后才开花[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记者 崔雪芹;科学家揭示水稻转录因子高产抗病调控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仇逸;我国医学家发现胶质瘤中转录因子异常[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张佳星;“灵长类细胞解码计划”探寻生命真相[N];科技日报;2019年

8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冯卫东;基因组中的“征服与被奴役”[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佳音;番茄TGA2转录因子在农药百菌清代谢降解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D];浙江大学;2019年

2 Mudassar Ahmad;梨CBF和NAC转录因子系统进化及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徐朋朋;ETS转录因子调控importin4基因表达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4 韩晓帅;基因组范围RNAi筛选涡虫再生与稳态必需转录因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5 段梅;脂锚定转录因子MfNACsa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吴波;Desulfovibrio vulgaris Hildenborough的销酸盐适应机制及抗压全局转录因子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潘阳露;番茄转录因子SlbZIP38响应干旱和高盐胁迫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8 赵盼盼;番茄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SlMYB41和SlMYB64基因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9 周泉;小鼠组织器官及NCI60癌症细胞系转录因子蛋白质组学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10 何莉;转录因子CTCF的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晴;苹果转录因子MdMYC2与MdERF3对α-法尼烯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明楠;番茄转录因子SlNAC73基因的克隆以及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3 张弘甲;水稻转录因子GATA16的鉴定及低温胁迫下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4 任旭洋;四个滨海耐盐油菜转录因子(BnNF-YA2/3/9/12)的耐逆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夏世涛;大肠杆菌全局转录因子Cra对琥珀酸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平;产酶溶杆菌OH11中转录因子LetR调控次生代谢产物HSAF合成的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陈洪福;产酶溶杆菌中与全局性调控因子Clp蛋白互作的转录因子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杨梦丹;丹参SmJAZ8蛋白互作转录因子的筛选及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袁焕娜;腺苷酸环化酶3基因肥胖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10 覃浩;CSPG4与EMT转录因子SNAIL、TWIST1在OSCC中的表达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77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677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