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黄瓜抗病自交系IL51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及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14:00
【摘要】:霜霉病、白粉病是黄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利用黄瓜的抗病性防御病害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本实验室现有一高抗霜霉病、白粉病的材料IL51,是研究黄瓜抗性机制的试验基础。本论文从黄瓜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及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为黄瓜抗性品种的分子育种、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黄瓜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用IL51与IL53杂交,得到F_1,F_1再自交,得到F_2,用霜霉病菌接种F_2群体,筛选F_2群体中高抗霜霉病植株与高感霜霉病植株分别混池,进行基因组重测序。(1)本研究采用喷雾接种霜霉病菌的方法,对作图群体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具体结果如下:F_1代表型与感病亲本相一致,表示亲本IL51的霜霉病抗性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分离群体中,从发病初期开始,共进行了4次表型鉴定,第一、二次,高抗植株与感病植株分离比符合1:3的分离比;第三、四次高抗植株与感病植株分离比不符合1:3的分离比,表明应该是有多个抗性基因在起作用,属于数量性状。(2)对F_2群体中,抗病植株混池(R01)与感病植株混池(R02),进行重测序。将重测序所得的SNP和InDel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基因可能位于4号、5号、6号、7号染色体上。(3)利用PCR技术验证了49个平均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的特异性In Del分子标记,准确率为77.78%,这些标记可以用于后续抗性基因的定位。2.黄瓜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检测抗病植株、感病植株各项生理指标含量:O_2~-,H_2O_2,SOD,POD,CAT,可溶性糖含量及还原糖含量。感病植株与抗病植株相比:感病植株积累更多的O_2~-与H_2O_2;抗病植株SOD,POD,CAT活性高于感病植株;感病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还原糖含量均高于抗病植株。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6.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广君;孙茜;刘金兵;潘宝贵;刁卫平;戈伟;高长洲;王述彬;;基于辣椒基因组重测序的InDel标记开发及应用[J];江苏农业学报;2015年06期

2 李斯更;沈镝;刘博;邱杨;张晓辉;张忠华;王海平;李锡香;;基于黄瓜基因组重测序的InDel标记开发及其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年02期

3 李建吾;司胜伟;胡建斌;刘丽君;;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2011年03期

4 吴鹏;秦智伟;周秀艳;武涛;辛明;;蔬菜农药残留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王丽娟;孙彩玉;牛德;秦智伟;;黄瓜抗霜霉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0年24期

6 ;Efficient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InDel molecular method:Its implication in rice breeding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9年10期

7 刘艳玲;张艳菊;蔡宁;李晓雨;;黄瓜霜霉病病原与抗病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牛德;付佳;王丽娟;;黄瓜霜霉病研究新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9 王安乐;邓稳桥;朱海泉;林佳福;;黄瓜感染霜霉病菌后关键酶活性的变化[J];长江蔬菜;2008年10期

10 白智龙;袁晓君;蔡润;刘龙洲;何欢乐;周鸿飞;潘俊松;;黄瓜霜霉病抗性QTL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玲;葡萄霜霉病抗性基因MrRPV1结构域及霜霉菌效应分子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崔法;高密度小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曹清河;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选育、相关基础研究及育种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蒙召;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的早实枳与普通枳部分差异基因比较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龙志成;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研究莲两生态型的适应性遗传分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6年

3 岳晓鹏;基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重测序开发InDel标记[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4 路洪凤;黄瓜早花基因的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石延霞;黄瓜霜霉病菌侵染模拟、致病机理和高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17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717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