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脱落酸及相关激素调控梨芽休眠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08:08
【摘要】:梨是我国第三大果树,栽培面积与产量均仅次于苹果和柑橘。梨在冬季存在芽休眠现象,芽休眠表现为可见生长的暂停,是包括落叶果树在内的多年生木本植物特有的生理现象,能使植物免于低温伤害,安全度过寒冬。根据引起芽休眠的因素不同将其分为类休眠、内休眠和生态休眠。处于内休眠状态的果树,即使处于适合生长的环境条件下也不能萌芽,必须经过一定时长的低温积累才能度过内休眠,恢复生长能力。内休眠解除后,依然处于生长抑制状态,待气温逐渐回升,外界环境条件适合后恢复生长。当果树进入内休眠状态后,如果冬季低温积累量不能达到需冷量最低要求,树体将无法正常度过内休眠,次年将会出现开花不整齐,花朵育性下降等现象,最终影响果实生产,因此探明芽休眠的调控机制对果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休眠过程中激素相关基因变化显著,特别是AB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接下来研究了'酥梨'花芽休眠过程中ABA含量变化及外源ABA处理离体枝条的效应来探究其在休眠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检测了 ABA下游基因CBF对DAM的调控,另外,发现油菜素甾醇(BR)可能在ABA上游起作用,部分阐明了 ABA及相关激素调控梨芽休眠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休眠不同阶段'酥梨'花芽进行二代测序,混样后进行三代测序。用二代测序结果对三代结果进行校正后,将三代结果与梨基因组进行比对,得到34,996个转录本,其中21,799个为已知转录本的可变剪接形式,另外鉴定到的基因每个有1.89个剪接体,显著高于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比对数据库后,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6,448个,通过mfuzz聚类分析,筛选到20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其中11个为AB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推测ABA可能是调控梨芽休眠进程的重要因子。因此我们检测了休眠过程中'酥梨'花芽ABA含量,发现其含量在内休眠开始阶段上升,内休眠阶段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之后随着内休眠的解除,ABA含量逐渐降低。在类休眠到内休眠阶段,ABA合成关键基因PpNCED-2和PpNCED-3高表达,而在这个过程中ABA代谢相关基因PpCYP707As表达较低。然而,随着内休眠的推进,PpCYP707A-3在低温积累过程中表达迅速升高,与此同时,ABA含量降低,萌芽率迅速增加。PpPYLs、PpPP2Cs、PpSnRK2s和PpABI4/PpABI5s也随ABA含量变化而变化。另外,外源ABA处理类休眠梨花芽可以显著降低其萌芽率,促进内休眠诱导。在整个处理过程中ABA处理组的PpPP2C-12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pSnRK2-1、PpSnRK2-4和PpABI5-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我们的结果表明PpCYP707A-3和PpNCEDs可能在调控内休眠诱导、维持和解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ABA信号转导通路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2)由于CBF位于ABA下游,CBF又可以转录调控DAM基因的表达。为研究ABA是否通过CBF来调控休眠进程,我们在高需冷量品种'圆黄'中鉴定得到了 4个PpCBF和3个PpDAM基因,并且检测了他们在自然休眠和人工低温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在自然休眠过程中PpDAM1的表达在低温积累开始就持续下调,而另外两个DAM和三个CBF基因在内休眠解除过程中达到表达高峰;在低温处理过程中PpDAM1、PpDAM2和PpCBF1的表达趋势与自然条件下的相似。不同的生化试验结果都表明PpCBF2/4可结合PpDAM1的启动子并激活其表达,PpCBFl/4可激活PpDAM3。有趣的是我们发现PpCBF2可以通过直接结合PpCBF3/4启动子来激活他们的表达。结合课题组的其他试验结果,发现ABA可以通过CBF间接激活DAM基因的表达,同时我们鉴定到了调控内休眠的CBF和DAM基因主要为PpCBF1和PpDAM2。3)以'酥梨'为研究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方法分析了其自然休眠过程中BR含量的变化,由于BR含量较低,最后只鉴定到香蒲甾醇,其在休眠过程中变化不大。之后,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 BR相关基因在休眠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发现了一些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在休眠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休眠阶段枝条施加外源油菜素内酯发现,当梨芽有一定的低温积累,油菜素内酯可以部分弥补低温积累量的不足,说明其具有作为破眠剂的潜在应用价值。最后,我们研究了油菜素内酯处理枝条中BR/GA/ABA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油菜素内酯处理可以抑制ABA合成基因NCED的表达,同时促进ABA降解基因CYP707A的表达;另外,油菜素内酯处理枝条中GA合成基因GA20ox上调,GA降解基因GA2ox下调,说明BR可能是通过平衡ABA与GA之间的含量来促进破眠。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661.2
【图文】:

分布情况,分布情况,测序


.2.2.1三代测序数据情况汇总及数据质控逡逑本研究中,我们在PacBio平台上测序了邋1个样本,在总共8个SMRT邋cell逡逑(长度分别为1-2邋K、2-3邋K、3-6邋K)的测序中得到886,165,607邋bp的原始数据逡逑(336,173邋reads),不同cell中平均读长均在合适范围内,并且质量均大于0.98,逡逑满足测序要求,详细的汇总信息见表2.2和图2.2。逡逑表2.2测序愫况汇总表逡逑Table邋2.2邋Sequence邋summary逡逑Library邋Cell邋Reads邋of邋Read邋Bases邋Mean邋Read邋Length邋of邋Mean邋Read逡逑Number邋Insert邋of邋Insert(bp)逦Insert(bp)逦Quality邋of邋Insert逡逑1-2邋K逦3逦144,371"""266,857,717逦1,848逦099逡逑2-3邋K逦3逦125,721逦363,068,570逦2,888逦0.99逡逑3-6邋K逦2逦66,081逦256,239,320逦3,878逦0.98逡逑逦HMngwwtetlleadiOtlnMrtCtoMBr逦邋逦HiMoyn邋lor邋CX邋tmcrt邋OmWy逦邋逦逦Htatoimn邋?a?邋Ot邋Irawl邋QmWy逦逡逑 ̄

分类图,转录本,分类图,可变剪接


逦2856逡逑■逦■逦2325逡逑Mliil逡逑1逦2逦3逦4逦5逦>5逡逑Mean邋Number邋ol邋Isoform邋Detection邋From邋Each邋Gene逡逑图2.3基因及isoforms鉴定图逡逑Fig.邋2.3邋Figure邋of邋Gene-Isoforms邋detection逡逑2.2.3转录本分类逡逑本研究中,各样本中总共我们共鉴定到了邋10201个已知的转录本,占总转逡逑录本数的28%,21799个已知转录本的可变剪接形式,占总转录本数的59.5%,逡逑2950个新转录本,占总转录本数的8.1%。转录本分类中各类的比例见图2.4。逡逑Classification邋of邋transcripts逡逑known邋transcript逡逑■逦alternative邋splicing逡逑■逦novel邋transcript逡逑^邋28%逦?邋other邋type逡逑59.9%逦8邋1%逡逑图2.4转录本分类图逡逑Fig.邋2.4邋Classification邋of邋transcripts逡逑2.2.4可变剪接逡逑通过可变剪接分析,各样本中我们鉴定到21799个可变剪接转录本。可变逡逑24逡逑

分布图,分布图,转录本,编码能力


剪接分为四种类型:可变转录起始位点(A5’),可变转录终止位点(A3’),内含逡逑子保留OR),外显子跳跃(SE)。三代测序结果中的IR数量显著高于参考基因逡逑组,其他三种类型数量相近(图2.5)。逡逑逦Alternative邋Splicing邋Event邋Detection邋Analysis逦逡逑15000逡逑I逦|逡逑IU邋10000逦:邋.:■邋Class逡逑Q邋IsoSeq逡逑m邋Reference逡逑'iLlLJ逡逑A3'逦A51逦IR逦SE逦Total逡逑Alternative邋Splicing邋Event邋Type逡逑图2.5可交努接事件分布图逡逑Fig.邋2.5邋Figure邋of邋splicing邋event邋types逡逑2.2.5新转录本编码能力预测逡逑在本研究中,各样本中我们鉴定到32377个新转录本,其中29427个为逡逑unmapped或者低mapping邋coverage的转录本,23邋04个为鉴定为基因间区的序列,逡逑646个为反义链转录本。通过CPC,CPAT,PLEK三款预测软件,我们检测到23521逡逑个新转录本具有编码能力,9229个转录本为non-coding邋RNA,预测结果中至少逡逑满足两种方法支持的才能确定为coding或者non-coding转录本(图2.6)。逡逑A邋CPAT逦CPC邋B邋CPAT逦CPC逡逑1*56逦2816逡逑267逦21M逦3tC?逦990逡逑_逦脚逡逑tfO逦3M4逦21M逦267逡逑3>16逦IMS逡逑PLEK逦PLEK逡逑Coding逦Non-coding逡逑25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鹏华;刘国琴;Sayed Hussain;滕元文;;‘翠冠’梨花芽休眠期碳水化合物变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研究[J];园艺学报;2013年02期

2 姜卫兵,韩浩章,戴美松,汪良驹,马凯;苏南地区主要落叶果树的需冷量[J];果树学报;2005年01期

3 邵浩,马锋旺;梨树花芽休眠解除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6期

4 葛会波,李青云,陈贵林,张广华,李世一;草莓休眠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园艺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国琴;梨休眠分子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毕磊;七月酥梨休眠期内含物变化及生理代谢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0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00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