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低温胁迫下火龙果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1 11:34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s Britt.)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是典型热带水果,抗寒性差,当冬季低温或倒春寒天气环境温度低于5 ℃时,火龙果的幼嫩部位(如芽和嫩枝条)极容易被冻伤,从而影响火龙果的生长和产量。为了研究低温胁迫下火龙果的抗寒生.理机制,本实验通过测定低温下'光明2号'扦插苗和实生苗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了扦插苗和实生苗抗寒生理机制。寻找到适宜的Ca2+用量以减少低温对火龙果扦插苗伤害。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得到了 130264个火龙果Unigenes,其中差异基因2154条,利用功能和代谢通路注释、差异富集分析,对火龙果在-2 ℃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做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如下:1.'光明2号'火龙果苗在低温胁迫后恢复生长24 h后陆续表现出失绿、锈斑、水渍状,萎焉、软腐、死亡等寒害症状。36h内的5 ℃低温不会引起'光明2号'死亡。-2 ℃和-5 ℃胁迫超过12 h就会造成'光明2号'植株大量死亡。低温使得'光明2号'苗保水力下降,叶绿素降解,破坏了火龙果植株生.物膜稳定性,改变其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明2号'实生苗和扦插苗的电解质渗出率在胁迫的前12 h就已经达到较高值,且随胁迫时间延长,电解质渗出率在0℃以上的增长幅度都比0℃以下大。实生苗和扦插苗游离脯氨酸在低温胁迫前期都迅速增加,并在胁迫的第24 h达到峰值。MDA值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以及胁迫温度的降低不断增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大致呈现上升趋势。低温胁迫促进了'光明2号'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增强。2.-2 ℃为'光明2号'低温胁迫的一个临界温度。实生苗和扦插苗的可溶性蛋白峰值都出现在-2 ℃。在-2 ℃和-5 ℃下REC随胁迫时间延长的增长幅度较小,MDA含量随时间变化差异不显著,茎含水量变化在这两个温度间差异也不显著。-2 ℃以上的低温胁迫中茎Pro含量在与温度程负相关,而在-2 ℃和-5 ℃胁迫下变化规律不强。3.10 mmoI·L-1和15 mmol·L-1的Ca2+处理在低温胁迫不超过36 h的情况下能降低火龙果-2 ℃低温伤害,使得茎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电解质渗出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4.对'光明2号'火龙果常温和-2 ℃胁迫下实生苗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上调基因(1141条),比下调基因(1073条)多。转录组数据经过KOG注释后发现大量差异基因出现在通用功能、蛋白质的修饰、转化以及蛋白伴侣、信号传导机制、转录、核糖体的结构和生物合成簇。GO分析表明合成、代谢以及酶活性子节有大量差异基因富集,KEGG分析发现光合作用通路和代谢通路中存在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表明火龙果在低温下进行着复杂的新陈代调谢和酶促反应,以应对低温伤害。5.低温下火龙果会对基因表达做出优化选择,荧光定量的表明FAD,ICE1,ZAT12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在胁迫前24h内各基因的表达量都朝着有利于降低低温伤害变化。胁迫的36 h,ICE1基因表达下调,ZAT12表达量增加会引起CBF途径被抑制,其下游的LTI等COR类终端响应因子对低温的响应削弱,导致机体对低温抵御能力降低,失水加剧,ROS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代谢紊乱,所以胁迫的第36 h检测到Pro含量以及SOD活性和POD活性急剧降低。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667.9
【部分图文】:

含量变化图,低温胁迫,丙二醛,含量变化


0°C以下的低温使得火龙果茎内生物膜功能和结构受损,透性改变,电解质滲出??率急剧上升,实生苗0?°C胁迫的第24?h,?REC达到了?72.99%,显著高于ck和5?°C??胁迫,甚至高于5?°C胁迫48?h的REC值(图2)。-2?°C胁迫24?h和-5?°C胁迫12?h??实生苗茎REC已经超过80%。随后随时间的推移,REC保持在较高水平并缓慢??增加。扦插苗的REC则是在-2?°C和-5?°C胁迫的第36?h超过80%。两种材料在温??度大于等于0?°C时REC随时间延长的增长幅度都大于0?°C以下低温胁迫增长的??幅度。??□ck?05°C?t3〇°C?〇-2T:?口-5°C??^?120?n??B?100?-?:?,?ab?a?a?a?a?,?a?a??II?so-??St^rii?rtf?ril?ril??12?24?36?48??A.实生苗低温胁迫时间cold?stress?time?of?seedling(h)????l〇〇?I?a?L?ab?a?b?a?ab??¥!?80??,_遽遍Ji??12?24?36?48??B.扦插苗低温胁迫时间cold?stress?time?of?cutting?seedling(h)??图2低温胁迫对火龙果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Fig.2?Effects?of?drought?stress?on?REC?of?pitaya??4.1.5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当火龙果体内的低温信号启动后,植株内的MDA含量是增加的,由图3可以??看出

低温胁迫,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膜脂氧化


Fig.2?Effects?of?drought?stress?on?REC?of?pitaya??4.1.5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当火龙果体内的低温信号启动后,植株内的MDA含量是增加的,由图3可以??看出,0°C以上的低温胁迫,对MDA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特别是前24?h,相对??于对照组的增长幅度在12.97%至51.04%之间。实生苗和扦插苗在低温胁迫的36?h??内的多次出现-2?°C和-5?°C的MDA含量差异都不显著,可能是-2?°C的低温足以对??机体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膜脂氧化达到上限,虽然温度继续降低,但超过其承??14??

低温胁迫,可溶性糖,可溶性糖含量,扦插苗


4.1.6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低温胁迫会促使淀粉水解形成可溶性糖,火龙果茎内的可溶性糖含童随温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图4),这与邓仁菊(2015)年对低温胁迫下火龙果含糖??量变化规律研究一致。在-2?°C和-5?°C低温胁迫的第12?h,火龙果扦插苗的可溶??性糖反低于对照,这和大多数植物低温胁迫的可溶性糖含量不同。扦插苗的可溶??性糖含量普遍高于实生苗。实牛.苗胁迫各阶段的最高可溶性糖含量都出现在??0°C,除-5?°C外,可溶性糖含量都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而扦插苗在胁迫??前24?h时,5?°C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大,达到0.84%和0.81%,随后的时间段里,??则以0?°C的含糖量最高。扦插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在0?°C和5?°C呈现波动下降。另??夕卜,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材料在-5?°C?24?h可溶性糖含量都出现较大的增长,实??生苗增幅为57.08%,扦插苗达到了?89.4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火龙果坐果期管理小技巧[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年07期

2 ;6月火龙果市场监测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年07期

3 ;5月火龙果市场监测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年06期

4 黄梅玲;;火龙果套种鼠茅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19年03期

5 何亮;;张掖市火龙果种植技术与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9年17期

6 曾曦;胡桂兵;秦永华;;广东省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19年09期

7 ;南果北种,彩色火龙果“落户”崇明生态岛[J];上海农业科技;2019年05期

8 赵兰英;;火龙果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01期

9 陈英子;胡远党;邬竺成;袁珍宝;;浙东地区火龙果品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宁波农业科技;2016年01期

10 童彤;;越南:火龙果出口遭遇困境[J];中国果业信息;201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建新;农杆菌介导的火龙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转LTP基因提高抗寒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2 邓仁菊;火龙果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离体诱变筛选抗寒突变体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宋海昭;火龙果甜菜红素提取物对肥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贮藏温度与热处理对鲜切火龙果贮藏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曾灿彬;红肉与白肉火龙果果实发育的色素比较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3 蒙雪芳;红肉火龙果的降压降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4 管丽婷;火龙果色素相关bHLH转录因子克隆及功能分析[D];贵州大学;2019年

5 郑舒文;基于红肉火龙果色素的鱼鲜度检测智能包装的研究与制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6 汪琴琴;火龙果种质资源鉴定及评价[D];海南大学;2018年

7 马若影;红心火龙果茎中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8年

8 陈烁;红曲火龙果酒加工工艺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9 陆涵;低温胁迫下火龙果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10 彭超;海南省火龙果病害普查及重要病害病原分子鉴定[D];海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6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36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a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