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侧耳属不同品种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2:15
   原生质体技术是新兴的细胞工程技术,在去除细胞壁的基础上,可进行细胞杂交,有利于突破种、属界限、缩短育种周期、可实现远缘物种基因融合。本试验从侧耳属真菌品种中,选取平菇、秀珍菇、鲍鱼菇三个种类,研究了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包括稳渗剂种类、菌龄、酶解温度及时间、再生培养基种类。试验设计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平菇、秀珍菇、鲍鱼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的最佳条件并筛选了优势的单核菌株,为冀中南地区侧耳属菌株选育提供技术应用依据。⑴平菇品种选用性状优良的“680”为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产量最高的条件是以采用固体培养菌丝的方式,0.6mol/L蔗糖做稳渗剂,取0.03g菌丝,在浓度为2%的溶壁酶酶解液中30℃酶解2.5h,菌龄8d,获得原生质体量为2.6×10~7个/mL。优化条件下得到的原生质体再生时间7d,再生率达6%;⑵秀珍菇品种选用“中农袖珍”为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产量最高的条件是采用固体培养菌丝方式,以0.6mol/L蔗糖做稳渗剂,取0.04g菌丝,浓度为2%的溶壁酶酶解液中35℃酶解2h,菌龄为8d,获得原生质体量为2.4×10~7个/mL。优化条件下得到的原生质体再生时间6d,再生率达0.7%;⑶以本实验室保存的鲍鱼菇菌丝为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产量最高的条件是液体静置培养的菌丝体,以0.6mol/L蔗糖做稳渗剂,以0.04g菌丝量在浓度为2%的溶壁酶酶解液中30℃酶解2h,菌龄为10d,获得原生质体量为1.2×10~7个/m L。优化条件下得到的原生质体再生时间12d,再生率达0.3%;本试验在侧耳属品种(平菇、秀珍菇、鲍鱼菇)中,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基础上筛选出优势单核菌株,以筛选出的平菇、鲍鱼菇的单核菌株作为亲本菌株,利用融合剂PEG进行融合,最终获得两株融合子R1、R2。通过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和拮抗试验,从菌丝特征和生化水平上确定了融合子。通过酯酶同工酶证明融合子R1、R2具有双亲的特异条带,ISSR分子标记表明融合子含有双亲的遗传物质。
【学位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646
【部分图文】:

原生质体产量,种类,甘露醇,原生质体


生率=(再生培养基菌落数-PDA 培养基上长的菌落数)/接种数 平菇原生质体制备结果与分析1 渗稳剂种类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析天平称 0.02g 菌丝放入以 0.6mol/L 甘露醇、蔗糖、氯化钾配制的中,30℃酶解 3h,每隔 0.5h 把离心管从水浴锅拿出到超净工作台球计数板上计算原生质体数量,试验结果如图 2-1。从图中可以看做稳渗剂,原生质体的产量一直很低,远远低于甘露醇和蔗糖。以蔗糖做渗稳剂在 2h 产原生质体量差距不大,分别为 15.8×l06个l06个/mL 甘露醇在 2h 达高峰后,随后开始下降,蔗糖在 2.5h 达高质体量为 20.3×l06个/mL。两种稳渗剂产量达到高峰后随着酶解时又呈下降趋势。

原生质体产量,原生质体,产量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 温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0.02g 菌丝用分析天平称好,放入配好的酶液中,分别在 25℃、30、40℃条件下酶解 3h,每个温度下每隔 0.5h 取样测原生质体数量度在不同的酶解时间产原生质体量如图 2-2。从图中可以看出,25时原生质体的产量较低。30℃和 35℃在 2.5h 产原生质体量同时达分别为 2.36×l07个/mL 2.33×l07个/mL,随后开始下降,平菇制备时温度在 30℃产量最高。

折线图,原生质体产量,菌丝,原生质体


图 2-3 菌丝量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Fig. 2-3 The effect of biomass of mycelium on the number of protoplas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3g 菌丝用分析天平称好后放入配制好的酶解液中,30℃酶解,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原生质体产量,结果如图 2-4 所示,在,原生质体量迅速增加,折线图斜率很大。在 2.5h 时达到产×107个/ml,随后原生质体产生量逐步下降,故制备鲍鱼菇的解时间 2.5h 为宜。生质体产量×原菌丝量/g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冬;韩金志;别小妹;陆兆新;吕凤霞;赵海珍;张充;;原生质体融合选育高产脂肽LI-F多粘类芽胞杆菌及融合菌株表达差异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5年09期

2 黄春燕;万鲁长;宫志远;张海兰;任鹏飞;张柏松;;鲍鱼菇富硒栽培适宜菌株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3 刘敏跃;李鹏;龙淼;;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4年07期

4 王冲;连宾;潘牧;丁远怀;张林;;酱香型白酒丢糟代屑栽培平菇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5 刘雪琼;邱华峰;;金福菇培养料配方比较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11期

6 郭成金;杨子美;;槐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文;;金福菇室内层架式熟料栽培新技术[J];北京农业;2010年04期

8 毛雨;王丹;黄占斌;邢建民;;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年01期

9 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文华安;图力古尔;李泰辉;;中国食用菌名录[J];菌物学报;2010年01期

10 何志强;岑延新;;金福菇夏季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锦荣;金针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马欣燕;印度块菌与赤芝原生质体融合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3 侯孝仑;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高产谷氨酰胺转胺酶茂原链霉菌菌株[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建中;基因组重排技术在草菇耐低温菌株选育上的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5 张淑君;原生质体融合构建纤维素发酵产油脂菌株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6 孙露;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7 张鹏;杏鲍菇与秀珍菇融合育种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刘宇邈;茯苓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吴飞;真姬菇品种改良及其相关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徐新丽;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纤维素发酵产脂菌株[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9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39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0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