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供电的连栋温室环境监测装置的设计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615;S625.3
【部分图文】:
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解决能源过去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化石能源一数百万年的时间慢慢演变而来的,对于这些不可再生能源来生产生活求发外,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引废水、烟雾和残渣对环境就造成了严能源就显着异常重要。为了解决由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诸如太阳能、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其在世界能源比,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的可再生力大等优点。中国拥有着丰富的太阳能 50×1022J,相当于 1700 亿吨标准煤,的实际情况,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已能源,就算是在目前所发现的种种新核能5%太阳能其它10%
型光伏温室光伏温室是一种用来维持作物在冬天低温或者其他恶劣条件下也能保持施,多为一面为采光面,一面为保温面设计。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从采了节约土地资源并产生供给温室内部设备运行的电能,可以对光伏电池板用不同的放置方法。在采光面放置光伏电池板的温室属于全遮光型的光置光伏电池板的温室属于半遮光型的光伏温室。其中全遮光型的光伏温室光照射,其温室内部温湿度变化较为平衡,不适用于种植绿色植物,但适产品。现阶段的光伏连栋温室以及光伏日光温室大多属于半遮光型,根据池板的排列方式也不尽相同,遮光面积比例在 20%~80%的范围以内[52]。光伏日光温室如图 3-1 所示,光伏电池板一般以马赛克状进行排列,这些的向阳面,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光伏电池板获取更多的光照,以此来得到更会遮挡温室内部植物所需要的阳光,对温室内部植物生长产生一定程度的伏发电技术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现如今,市场上池板本身就具有马赛克状,而技术含量较高的玻璃以及薄膜都可以散射内部的光照均匀性进行了有效保障,极大的促进了温室内部植物的生长膜电池的出现,更加减轻了因光伏电池板不透光而导致的遮光现象[53]。
1.2 连栋光伏温室连栋光伏温室是将光伏发电技术和设施农业结合起来,利用温室顶部进行光伏发电,利用可再生能源。连栋型光伏温室如图 3-2 所示,一般指跨度不小于两跨,通过天沟连间没有隔墙的光伏温室,结构类似于传统的连栋温室。连栋光伏温室屋顶向阳面安装有电池板,铝合金或者是镀锌钢材多用来构建温室的主体结构,温室的墙体多采用透明材薄膜、玻璃或阳光板为墙体材料,这种温室与传统的光伏日光温室相比,除了具有光伏温室的优点以外,还具有较大的空间利用率[55]。独栋的光伏日光温室侧墙为有弧度的斜面利用不充分,而且每栋光伏日光温室之间的距离对土地的浪费极大,连栋型光伏温室的克服了这一缺点;提高了智能化程度,更方便对温室内部的气候环境进行统一的监测,使操作更加科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相较于单栋光伏温室,在连栋光伏温室中,工人不需要来回的进出不同的温室来进行,只需要在一个温室内部便可进行日常的生产管理。而且连栋光伏温室内部空间宽阔,在温室内部使用如叉车、推车等运输工具,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节约了人力。一些更为高阔的连栋光伏温室甚至能够容纳大型拖车等设备,实现更高的效率增长。连栋光伏温室是在传统单栋光伏温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相同规模的单栋光伏温室,其占地面积更小,其建设成本与同规模的单栋光伏温室比更是施工简单,工期短,其成本远低于同规模单栋光伏温室[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筱萌;;宁夏智能化连栋温室生产效益状况调查[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5年12期
2 胡瑶玫;李娇;;连栋温室通风系统的研究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7年19期
3 王健;丁为民;杨红兵;;基于ANSYS优化设计间隔互插式连栋温室[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周长吉;;一种可复制能盈利的连栋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2017年01期
5 周长吉;大面积连栋温室夏季降温的新途径——巧妙布置风机湿帘[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年01期
6 李谦盛,李式军;适宜中国南方的连栋温室[J];中国蔬菜;2003年02期
7 王丽娟;李恩举;李富文;;连栋温室通廊的利用[J];现代园艺;2011年10期
8 余纪柱,金海军;塑料三连栋温室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初探及相应调控措施[J];上海农业学报;2002年04期
9 刘 杰;新型节能连栋温室[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年12期
10 ;现代化连栋温室[J];技术与市场;200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健;互插式连栋温室优化设计与通风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梁宗敏;连栋温室结构抗风可靠度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张亚红;中国温室气候区划及连栋温室采暖气象参数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太阳能供电的连栋温室环境监测装置的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张莹;基于总线的连栋温室监控系统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曹晓波;大开间连栋温室结构的受力分析与优化设计[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4 朱文见;冬季供暖条件下连栋温室夜间热环境的CFD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刘丹;LWSG-8-3.0型连栋温室设计与试验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魏灵玲;大型连栋温室天沟传热机理与节能保温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7 凌坚;连栋温室反射型保温幕的性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8 邵九龙;中原型连栋温室抗雪荷载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余一韩;顶窗全开型温室夏季降温效果及其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袁军;重庆型连栋智能温室结构分析与优化[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9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3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