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蒙古白丽蘑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7:48
   蒙古白丽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a(S.Imai)X.D.YuY.J.Yao原名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S.Imai,俗称白蘑、口蘑,是东北亚地区久负盛名的野生珍稀食药用菌,是蒙古高原的特有种。通常以蘑菇圈的形式生长在草原上。由于它的美味以及其强身健体、药食同源的属性,蒙古白丽蘑被当地居民和商人们掠夺性的采集、出售,导致它的生境持续受到影响,资源日渐减少。蒙古白丽蘑的生存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以及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之上,从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态学角度探索如何保护濒危的珍稀菌物物种,充分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问题。关于蒙古白丽蘑的系统学地位,作为目前白丽蘑属的单种属的唯一成员,对其形态特征和基因信息的研究是属和种分类的关键。因为前期的研究仅涉及到LSU单一片段,而如今谱系一致的系统发育学种识别法(GCPSR)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影响着真菌的分子系统学。我们实施了一个基于最大似然法的多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方案,三个核糖体DNA区域(LSU,SSU,ITS)和线粒体区域(mtSSU)被选择用于对蒙古白丽蘑的分类学地位的界定。涉及到83份蕈菌样本,结果显示香蘑Lepista与蒙古白丽蘑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香蘑属Lepista和杯伞属Clitocybe都是多系类群。生理学特性方面,首先,孢子萌发机制的问题,选择5种培养基对蒙古白丽蘑孢子悬浮液的萌发状况进行了检测,其中改良的孟加拉红马铃薯培养基较利于孢子萌发。菌盖的直径与孢子萌发出菌落的数目呈现出正相关性。其次,核相的变化问题,采用荧光显微镜法观察了其核相交替现象。再次是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野外采集到的担子果经组织分离获取得到菌株,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单因素试验筛选每组最优的三个因子,综合菌丝日生长速率和生长势,碳源选择麦芽糖、淀粉和纤维二糖;氮源选择酵母浸膏,牛肉粉,牛肉浸膏;无机盐选择K_2HPO_4,Fe_2(SO_4)_3以及不添加;生长因子选择糙皮侧耳煮汁、胡萝卜煮汁、豆芽煮汁。对上述四个因素分别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确定了最佳菌丝生长条件。4个因素对正交体系的影响顺序是生长因子无机盐氮源碳源,方差齐性检验展示了四个因子的极显著差异性。菌丝营养生长最优条件为淀粉、牛肉膏、2%的胡萝卜煮汁、不添加无机盐。基于正交试验的优化所得的培养基基础之上研究其最佳温度和初始pH值,其结果为pH=6.5和25℃。蒙古白丽蘑在全球分布中仅在有限的范围内,由于特殊的栖息地,对其生理学研究具有必要性,实验显示无机盐和pH是影响菌丝生长的重要因素。蒙古白丽蘑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方面,生物信息数据库查询不到相关数据,制约了对其深入的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的测序分析表明RAD-seq不适用于蒙古白丽蘑SSR的开发。特定的DNA条形码像IGS1、ITS、RPB2和mtSSU在蒙古白丽蘑10个样本之间没有表现出理想的多态性。所以,实施了转录组从头测序,转录本获取的意义是为了促进基因的发现,了解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的生理机制,识别微卫星位点以期作为探索蒙古白丽蘑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依托Illumina公司的末端配对测序法获取42622958个clean data,拼接为37302个contigs,基于对已知蛋白质的相似性搜索,13821个unigenes得到了较好的BLAST结果,对这些unigenes使用7个公共数据库进行了注释,6642个unigenes被注释到基因本体数据库(GO)的三个功能性分组即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使用直系同源簇比对的(COG)方法对一些未知基因进行预测,3914个unigenes被预测到25个COG分类项目中。4019个unigenes注释到了KEGG通路数据库,其中3110个在KEGG数据库中较好的匹配,被分类于5个主要分组,包括35个KEGG通路,同时又识别出了57个涉及萜类、甾醇类、不饱和脂肪酸类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基因,次生代谢产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录组注释得到的活性物质代谢合成途径为建立了生化合成平台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数据。另外,对转录本进行了碳水化合物酶数据库的注释,结果显示总计446个碳水化合物酶相关的基因得以注释,和其他已公布的有代表性生态类型的蕈菌相比,碳水化合物酶结合模块(CBM)的数目相对其他蕈菌少,CE11、GT19、GT51、GT56、GH131、GH133、GH135在其他蕈菌中未被发现,这些特征性的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可能在蒙古白丽蘑的营养基物的代谢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基于组装得到的转录本数据,搜寻得到1860个微卫星位点,这些位点是蒙古白丽蘑候选分子标记。蒙古白丽蘑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研究方面,我们通过2015年7月到2017年9月七次实地采样对蒙古白丽蘑主要分布地进行资源调查,采样范围主要围绕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贡格尔草原、张家口坝上草原四大草原区。基于转录本数据,90个EST-SSR引物使用eprimer3 v6.6.0程序进行开发,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从中搜寻出8个多态性高的引物对。基于8个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型,获取得到17个地理种群223个个体的402个等位基因。种群的等位基因数目从11到31个,平均每个种群24个,种群观测杂合度(Ho)从0.300到0.875,期盼杂合度(He)0.188到0.62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14.1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p0.001),而85.81%存在于种群内。17个地理种群平均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171,显示在种群间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曼特尔测试结果显示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缺乏显著相关性(r=0.049,p=0.28)。基于8个微卫星数据产生的UPGMA系统聚类图显示17个种群在0.8的Nei's相似性系数上分成了3个姐妹群。223个样本基于贝叶斯算法进行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三个血统起源,将三个血统谱系在17个地理种群的分布情况映射到的地图坐标中进行可视化分析。17个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使用AIS软件中的IGLS程序进行实现。综合分析表明,生境特征与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有较大的相关性。另外,Barrier分析表明,整个分布区的南部区域(经纬度范围为43.2-45N,116.2E-118E)呈现出几个空间上分割的片状分布区。生境破碎化显现出连续生境被破坏成几个空间上遥远的斑块分布,保持和丰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蒙古白丽蘑就地保育的关键。本研究获得了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数据,将为保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就地保护时,那些遗传多样性高的居群和区域应列为优先保护地区,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遗传多样性。关于蒙古白丽蘑的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担子果人工栽培技术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发酵技术作为资源利用的集约化途径极具前景。本文对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进行了研究。液态发酵最优的配方依次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坡度实验、响应面试验进行确定,其配方是蔗糖35.13 g/L、黄豆粉16.55 g/L、玉米浆粉33 g/L。在此基础上优化所得最佳培养条件为25℃、初始pH 6.5、120 rpm、装液量75 mL/250 mL、接种量12.5%。为了筛选固态发酵的最佳基质,对玉米粒、麦粒等5种基质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玉米粒是较优良的固态发酵基质,建立了玉米粒为主要基质成分的固态发酵工艺流程。使用担子果作为参照评估了两种发酵方式的产物的营养成分、挥发性组分。GC-MS结果显示21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担子果的呈味物质。固态发酵前后的活性成分做了测定,检测显示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酚类物质的含量都相对发酵前较大程度的提高。蒙古白丽蘑固态发酵技术值得更深入的研究推广。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646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蒙古,路线图,主要技术


1.5 本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图本文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图见图 1.1 所示,其在系统学地位确定的基础之上,通过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态学的三个方面探索其致濒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保育策略。最后,在保育的基础之上,如何合理的、可持续性的利用蒙古白丽蘑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经济学价值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序列,饱和分析,碱基替换,小亚基


(ITS 区)片段 685 bp,线粒体小亚基(mtSSU 区)片段 806 bp,核糖体大 区)片段 1010 bp,核糖体小亚基 18s (SSU 区)片段 1481 bp。四片段进行联2 bp。对其进行 DAMBE 饱和度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 2-5 所示,其碱基替换饱图 2.1 所示。ISS 小于 ISS.c 且 p=0.0000,表示序列替换未饱和是极其显著的合建树分析是可行的。表 2-5 DAMBE 的分析Tab.2-5 The analysis of DAMBEISS ISScSym T DF P ISScASym T DF 0.263 0.849 54.014 3882 0 0.838 52.966 3882 0.314 0.843 33.629 3882 0 0.760 28.375 3882 0.347 0.828 23.644 3882 0 0.670 15.906 3882 0.408 0.809 16.033 3882 0 0.556 5.909 3882 esting whether the observed Is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ss.cis Iss.c assuming a symmetrical topology. IssAsym is Iss.c assuming an asymmetrical topology.

示意图,系统发育树,示意图


图 2.3 系统发育树简化示意图Fig.2.3 The Simplified schematic diagram of Phylogenetic tre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治宝;丁革生;刘菲菲;贾丽康;王金;;超声辅助提取蒙古口蘑总酚酸的工艺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5年05期

2 王芳;鲁铁;图力古尔;;蒙古白丽蘑蘑菇圈土壤真菌多样性[J];菌物研究;2015年02期

3 包良;白海鹏;萨朝夫;李瑞娟;席其乐木格;阿木日沙那;阿拉坦高勒;;蒙古口蘑多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血管的保护作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孟建宇;才航;刘佳杰;;蒙古口蘑菌丝体最适生长条件初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年16期

5 王治宝;杨辉;闫早婴;田嘉铭;张利民;谭晓虹;;蒙古口蘑水提物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小鼠的心肌保护作用[J];食用菌学报;2014年01期

6 王芳;王俊;傅秀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龙眼核提取物中总甾醇的含量[J];现代医药卫生;2014年04期

7 王治宝;杨辉;;坝上口蘑对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02期

8 孟建宇;杨燕;刘佳杰;郝建华;;蒙古口蘑菌丝体凝集素性质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刘淑艳;李广;李玉;;菌物基因组测定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杨祝良;;基因组学时代的真菌分类学:机遇与挑战[J];菌物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晓彤;蒙古口蘑分子鉴定及其菌丝体液体发酵技术与应用[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邢仁昌;蒙古口蘑菌丝体高密度发酵及其多糖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大为;蒙古口蘑功能因子提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梁虓;苦荞总黄酮提取及其与蒙古口蘑菌丝多糖复合对肝损伤小鼠的疗效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2 董冬;蒙古白丽蘑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3 任启伟;蒙古口蘑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提取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张智毓;蒙古口蘑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和体外抗氧化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陈晓英;蘑菇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渠志臻;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乌尼尔;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族植物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78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78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5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