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非洲菊组织培养及未受精胚珠苗的倍性鉴定

发布时间:2021-04-17 11:39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为菊科大丁草属多年生常绿宿根草本花卉,是国内外重要的切花,也是近年发展较快的盆花。非洲菊生产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组培快繁育种,但不同品种组培诱导不定芽能力差异较大。另外,由于非洲菊长期无性繁殖,生产上存在病虫害严重,优良观赏性状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其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用单倍体培养并进一步加倍获得纯合基因型的非洲菊作为杂交育种亲本,可为进行杂交优势育种,培育的优良新品种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品种非洲菊为材料,探索组培中不定芽离体诱导和未受精胚珠生长的适宜配方,并对离体雌核诱导的植株进行倍性鉴定。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筛选出适宜非洲菊‘火焰’和‘幻彩’两个品种的组培诱导出芽培养基。其中MS+BA 10.0 mg/L+KT 3.0 mg/L+NAA 0.2 mg/L可明显提早‘火焰’非洲菊出芽,培养30天后花托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率可达40%;而培养60天后,MS+BA 7.0mg/L+KT 1.0mg/L+NAA 0.4 mg/L配方出芽率更高,达55%。‘幻彩’非洲菊诱导出芽适宜培养基配方为:MS+BA 7.0 mg/L+AgNO...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洲菊组织培养及未受精胚珠苗的倍性鉴定


‘火焰’非洲菊花托诱导出芽效果图

非洲菊,胚珠,褐化,硝酸银


图 2 硝酸银对非洲菊胚珠膨大(a)与褐化(b)的影响结合图 2 可知,‘HH-5’在培养基的 AgNO3浓度为 1.0 mg/L 时胚珠膨大化率最低,膨大率为 20 %,褐化率降低了 18 %;‘彩虹’非洲菊适宜 为 1.5 mg/L,胚珠膨大率比对照提高了 5 倍,褐化率降低了 16 %;‘粉秀NO3浓度却以 0.5 mg/L 为宜,在此浓度下,胚珠膨大率比对照分别提高了率降低了 6 %。 硝酸银对‘火焰’非洲菊未受精胚珠膨大和褐化的影响对‘火焰’非洲菊离体雌核褐化情况连续三周的观察统计,培养 7 天后,白,未见褐化,体积也没有明显变化。由图 3 可知,AgNO3能显著抑制‘胚珠的褐化,与对照相比,每个时期的褐化率都大大降低。在培养基的 为 0.5 mg/L 时胚珠褐化率是最低的,比对照降低了 32.5~71.5 %。

非洲菊,火焰,硝酸银,胚珠


图 3 硝酸银对‘火焰’非洲菊胚珠褐化的影响图 4 ‘火焰’非洲菊未受精胚离体培养:‘火焰’非洲菊接种,b:培养 7 天,c:培养 14 天,d:培养 28 天,e:培养 42 天 4 中 a 图为‘火焰’非洲菊未受精胚珠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图 4 中 b 图为受精胚珠离体培养 7 天时颜色变白,开始膨大;图 4 中 c 图为未受精胚珠离14 天,已经明显膨大;图 4 中 d 图为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 28 天后,进一步膨b cd 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供体材料对非洲菊胚珠离体培养的影响[J]. 单芹丽,王继华,吴丽芳,王丽花,汪国鲜,李绅崇,杨春梅.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7)
[2]非洲菊茎尖离体培养技术研究[J]. 赵雁鸣,王羽飞,许昌慧,吴英英,白兴桃,孔维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5)
[3]非洲菊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 王丽花,瞿素萍,吴学尉,杨秀梅,唐开学,张艺萍.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4)
[4]非洲菊大孢子再生植株倍性的快速鉴定方法[J]. 王丽花,杨秀梅,吴学尉,王继华,瞿素萍,李绅崇,张艺萍.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1)
[5]云南非洲菊种苗生产要变压力为动力[J]. 陆继亮.  中国花卉园艺. 2012(11)
[6]非洲菊的组织培养研究[J]. 杨尧,任雪,杜兴翠,章四庆,郭巧会,赖齐贤.  农学学报. 2012(03)
[7]非洲菊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化[J]. 田生辉,李琴,徐海英,秦建蓉,肖小君,黄作喜.  北方园艺. 2011(22)
[8]草莓未受精子房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J]. 王文和,吴禄平,赵玉萍,王超.  园艺学报. 2011(08)
[9]非洲菊设施栽培土壤盐分的累积[J]. 褚可龙,裴峰,张琪,崔心红,沈烈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10]菊花染色体倍性鉴定研究[J]. 王荣邦,张秀海,吴忠义,黄丛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3)

博士论文
[1]非洲菊倍性选育与种质创新研究[D]. 李涵.云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D]. 刘慧.华中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43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143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