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致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7 17:19
炭疽病是严重影响柑橘采后贮藏的重要病害,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柑橘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能引起贮藏期间的柑橘产生病斑甚至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对柑橘炭疽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生长特性及其拮抗菌筛选等方面,对于胶孢炭疽菌毒素致病性的报道较少。国外有关胶孢炭疽菌毒力大小的研究指出环境p H、病原菌的分泌蛋白和编码与致病力有关的基因是病原菌的毒力因子,改变p H等条件会影响病原菌的致病力。然而,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毒素的产生条件、结构分析和是否具有寄主专化性等。本试验研究了胶孢炭疽菌的最佳产毒培养基以探究最适产毒因子;毒素的粗提取以及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以及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探究毒素的致病性;对羟基苯甲酸对采后柑橘的抗性诱导以探究柑橘贮藏的新方式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培养胶孢炭疽菌,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类型和成分来研究最佳产毒培养基。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中察氏培养基产生的毒素能在柑橘上形成较大病斑;改变察氏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种类可以影响毒素的生成,最佳的碳源为果糖,氮源为...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及其病害研究概述
1.2 柑橘炭疽病研究概述
1.2.1 柑橘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1.2.2 柑橘炭疽病发病症状
1.3 真菌毒素研究概述
1.3.1 真菌毒素的分类
1.3.2 病原菌的产毒条件
1.3.3 病原菌毒素的制备及提纯
1.3.4 病原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1.3.5 病原菌毒素的应用
1.4 炭疽菌属毒素研究现状
1.5 柑橘采后病害控制概述
1.5.1 杀菌剂防控
1.5.2 拮抗微生物防控
1.5.3 提高拮抗菌防治效果
1.6 引言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胶孢炭疽菌最佳产毒培养基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毒素原液的制备
2.2.2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2.3 不同碳源对产毒的影响
2.2.4 不同氮源对产毒的影响
2.2.5 不同无机盐对产毒的影响
2.2.6 培养条件的优化
2.2.7 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3.2 不同碳源对产毒的影响
2.3.3 不同氮源对产毒的影响
2.3.4 不同无机盐对产毒的影响
2.3.5 培养条件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其对柑橘显微结构和采后生理代谢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制备方法筛选
3.2.2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化学本质研究
3.2.3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稳定性的研究
3.2.4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的影响
3.2.5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3.2.6 柑橘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提取方法筛选
3.3.2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化学本质研究
3.3.3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稳定性研究
3.3.4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的影响
3.3.5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羟基苯甲酸对柑橘的抗病性诱导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柑橘果皮内对羟基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4.2.2 对羟基苯甲酸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4.2.3 对羟基苯甲酸对果实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
4.2.4 柑橘抗性酶的诱导及抗性物质的测定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在果皮内的变化
4.3.2 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3.3 对羟基苯甲酸对果实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
4.3.4 不同处理对柑橘果实相关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柑橘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扩展青霉拮抗菌的选育及抑菌机制初探[J]. 付瑞敏,邢文会,张红,张丽琴,陈五岭.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5)
[2]柑橘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在果实上的潜伏侵染特性[J]. 李菲菲,龙超安. 果树学报. 2015(01)
[3]不同保鲜剂对柑橘采后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J]. 刘丽丹,吴日章.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17)
[4]干燥方式对柑橘皮中主要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的影响[J]. 黄寿恩,李忠海,何新益. 食品与机械. 2014(05)
[5]腐烂病菌侵染对苹果愈伤组织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 王彩霞,陈晓林,李保华. 植物生理学报. 2014(07)
[6]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J]. 唐爽爽,刘志恒,余朝阁,郑川,李健冰,赵廷昌. 中国蔬菜. 2014(05)
[7]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及防御物质的影响[J]. 彭茹,张璐,曾凯芳. 食品科学. 2014(10)
[8]新型柑橘采后杀菌剂研究进展[J]. 戴素明,邓子牛. 果树学报. 2014(02)
[9]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菌侵染对大白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 马士芳,沈向群,洪雅婷,陈永浩,郭艳锋,李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1)
[10]拮抗微生物防治柑橘采后病害研究进展[J]. 郭娟华,涂起红,陈楚英,陈金印. 食品科学. 2013(23)
博士论文
[1]连作草莓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物调控研究[D]. 田给林.中国农业大学 2015
[2]杂交竹梢枯病菌蛋白毒素及其精确作用机制研究[D]. 李姝江.四川农业大学 2013
[3]大蒜白斑病病原学、防治技术及其毒素致病机理研究[D]. 郑露.华中农业大学 2010
[4]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 刘霞.浙江大学 2009
[5]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毒素的研究[D]. 朱天辉.四川农业大学 2003
[6]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组分、致病性及其诱导抗性的研究[D]. 刘亚光.东北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栗疫病菌致病毒素提取及其活性测定[D]. 汤兴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柑橘褐斑病和黑腐病病原及内生型链孢菌的比较研究[D]. 梅秀凤.浙江大学 2016
[3]中国柑橘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D]. 刘铮.华中农业大学 2012
[4]脐橙炭疽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物的筛选研究[D]. 张晓媛.南昌大学 2010
[5]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D]. 刘石.西南大学 2010
[6]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国庆.浙江大学 2010
[7]开封地区桂花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毒素性质的研究[D]. 李延浩.河南大学 2010
[8]柑橘炭疽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拮抗酵母菌的研究[D]. 李菲菲.华中农业大学 2009
[9]柑橘采后黑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酵母菌研究[D]. 余慧.华中农业大学 2009
[10]生防菌JK-2粗毒素活性物质分析及对香蕉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D]. 杨述省.福建农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92143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及其病害研究概述
1.2 柑橘炭疽病研究概述
1.2.1 柑橘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1.2.2 柑橘炭疽病发病症状
1.3 真菌毒素研究概述
1.3.1 真菌毒素的分类
1.3.2 病原菌的产毒条件
1.3.3 病原菌毒素的制备及提纯
1.3.4 病原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1.3.5 病原菌毒素的应用
1.4 炭疽菌属毒素研究现状
1.5 柑橘采后病害控制概述
1.5.1 杀菌剂防控
1.5.2 拮抗微生物防控
1.5.3 提高拮抗菌防治效果
1.6 引言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胶孢炭疽菌最佳产毒培养基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毒素原液的制备
2.2.2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2.3 不同碳源对产毒的影响
2.2.4 不同氮源对产毒的影响
2.2.5 不同无机盐对产毒的影响
2.2.6 培养条件的优化
2.2.7 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3.2 不同碳源对产毒的影响
2.3.3 不同氮源对产毒的影响
2.3.4 不同无机盐对产毒的影响
2.3.5 培养条件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其对柑橘显微结构和采后生理代谢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制备方法筛选
3.2.2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化学本质研究
3.2.3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稳定性的研究
3.2.4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的影响
3.2.5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3.2.6 柑橘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提取方法筛选
3.3.2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化学本质研究
3.3.3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稳定性研究
3.3.4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的影响
3.3.5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羟基苯甲酸对柑橘的抗病性诱导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柑橘果皮内对羟基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4.2.2 对羟基苯甲酸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4.2.3 对羟基苯甲酸对果实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
4.2.4 柑橘抗性酶的诱导及抗性物质的测定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在果皮内的变化
4.3.2 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3.3 对羟基苯甲酸对果实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
4.3.4 不同处理对柑橘果实相关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柑橘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扩展青霉拮抗菌的选育及抑菌机制初探[J]. 付瑞敏,邢文会,张红,张丽琴,陈五岭.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5)
[2]柑橘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在果实上的潜伏侵染特性[J]. 李菲菲,龙超安. 果树学报. 2015(01)
[3]不同保鲜剂对柑橘采后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J]. 刘丽丹,吴日章.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17)
[4]干燥方式对柑橘皮中主要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的影响[J]. 黄寿恩,李忠海,何新益. 食品与机械. 2014(05)
[5]腐烂病菌侵染对苹果愈伤组织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 王彩霞,陈晓林,李保华. 植物生理学报. 2014(07)
[6]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J]. 唐爽爽,刘志恒,余朝阁,郑川,李健冰,赵廷昌. 中国蔬菜. 2014(05)
[7]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及防御物质的影响[J]. 彭茹,张璐,曾凯芳. 食品科学. 2014(10)
[8]新型柑橘采后杀菌剂研究进展[J]. 戴素明,邓子牛. 果树学报. 2014(02)
[9]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菌侵染对大白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 马士芳,沈向群,洪雅婷,陈永浩,郭艳锋,李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1)
[10]拮抗微生物防治柑橘采后病害研究进展[J]. 郭娟华,涂起红,陈楚英,陈金印. 食品科学. 2013(23)
博士论文
[1]连作草莓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物调控研究[D]. 田给林.中国农业大学 2015
[2]杂交竹梢枯病菌蛋白毒素及其精确作用机制研究[D]. 李姝江.四川农业大学 2013
[3]大蒜白斑病病原学、防治技术及其毒素致病机理研究[D]. 郑露.华中农业大学 2010
[4]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 刘霞.浙江大学 2009
[5]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毒素的研究[D]. 朱天辉.四川农业大学 2003
[6]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组分、致病性及其诱导抗性的研究[D]. 刘亚光.东北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栗疫病菌致病毒素提取及其活性测定[D]. 汤兴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柑橘褐斑病和黑腐病病原及内生型链孢菌的比较研究[D]. 梅秀凤.浙江大学 2016
[3]中国柑橘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D]. 刘铮.华中农业大学 2012
[4]脐橙炭疽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物的筛选研究[D]. 张晓媛.南昌大学 2010
[5]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D]. 刘石.西南大学 2010
[6]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国庆.浙江大学 2010
[7]开封地区桂花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毒素性质的研究[D]. 李延浩.河南大学 2010
[8]柑橘炭疽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拮抗酵母菌的研究[D]. 李菲菲.华中农业大学 2009
[9]柑橘采后黑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酵母菌研究[D]. 余慧.华中农业大学 2009
[10]生防菌JK-2粗毒素活性物质分析及对香蕉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D]. 杨述省.福建农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92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19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