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宽叶独行菜绿原酸提取优化及其与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融合

发布时间:2021-06-24 03:20
  目的研究宽叶独行菜的经济价值,探讨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条件;将甘蓝型油菜和宽叶独行菜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种植株,从而实现对油菜的遗传改良。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乙醇浓度、材料粒度、液料比及超声功率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建立宽叶独行菜绿原酸提取得率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利用PEG-高Ca2+、高p H诱导融合的方法,将油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同宽叶独行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进行不对称融合,然后依次在Pell B固液双层培养基、Pell C扩增培养基、Pell E生根培养基和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育出杂种植株后对其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结果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绿原酸提取的最优参数为:乙醇浓度80%,材料粒度40目,液料比50:1,超声功率200W,在此实验条件下绿原酸取得率的理论值为0.796%,实际验证值为0.712%。通过在一系列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对实验中各条件因素的调控,最终获得了结合了双亲性状的杂种植株。结论宽叶独行菜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可以作为绿原酸的提取原材料;将甘蓝型油菜与宽叶独行菜进行杂交,可以使油菜获得优良的性状。 

【文章来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宽叶独行菜绿原酸提取优化及其与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融合


绿原酸标准曲线图

统计图,绿原酸,提取率,溶剂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绘制成统计图,如图 2 所示。由图 2 可以清晰地看出,当乙醇浓度在 30%-70%之间时,绿原酸的提取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乙醇浓度为 70%时,提取率达到最大值 0.47%,这可能绿原酸本身的理化性质有关,由于绿原酸易溶于乙醇,乙醇的体积分数越大越于宽叶独行菜中绿原酸的溶出和提取[5]。当乙醇浓度超过 70%时,绿原酸的提逐步降低,这可能与溶剂本身的介电性能和极性有关,乙醇浓度过高反而使得酸的提取率降低[6]。因此考察乙醇浓度这一单因素时选择 70%的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最为适宜。

材料粒度,提取率


图 3 材料粒度对绿原酸提取得率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material particle size to the obtain rate of chlorogenic acid3)液料比对宽叶独行菜绿原酸提取得率的影响乙醇浓度 70%,材料粒度 120 目,超声功率 250W,液料比共设置 7 个不同的梯度分别为:10:1、20:1、30:1、40:1、50:1、60:1、70:1,此时考察液料比对独行菜绿原酸提取得率的影响,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结果如图 4 所由图 4 折线的走势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液料比从 10:1 增加到 40:1,宽叶独绿原酸的提取率逐步增加,并在 40:1 处达到最大提取率 0.67%;当液料比超:1 时提取率逐步下降,这可能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乙醇含量对绿提取率的影响有关,综合实验数据考虑在本实验中液料比选择 40:1 比较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艾草黄酮工艺[J]. 何义雁,张珺,朱香燕,吴卫国.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04)
[2]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宽叶独行菜多糖工艺研究[J]. 徐传远,王丽萍,高文燕.  粮食与油脂. 2015(02)
[3]油菜耐渍性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J]. 许晶,曾柳,徐明月,程勇,张学昆,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06)
[4]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现状与展望[J]. 张美玲,陈洪伟,王红利,石爱平,洪培培,刘克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1)
[5]咖啡中绿原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及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研究[J]. 袁俊,阮鸣,陈静,周益倩.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6]葵花籽仁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J]. 李延辉,塔长青,刘超,郑凤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23)
[7]响应面法优化野菊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J]. 张明明,黄芳,张长丽.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1)
[8]噬菌核霉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示范试验[J]. 肖晓华,刘春,杨昌洪,吴洪华,周天云,吴畏,罗泽青.  植物医生. 2014(05)
[9]兔角膜内皮细胞球形培养的活性和细胞表型[J]. 杨艳,刘庆,郭永龙,王婵,傅婷,陈建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4 (09)
[10]生物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J]. 康士义,孟令辉.  民营科技. 2014(07)

博士论文
[1]马铃薯与茄子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新资源研究[D]. 喻艳.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远缘物种花粉授粉引起受体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现象及可能机制的研究[D]. 王红艳.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甘蓝型油菜与Lesquerella fendleri及菘蓝族间杂种的遗传研究[D]. 杜雪竹.华中农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油菜根肿病发生动态与危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杨正茜.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甘蓝型油菜与萝卜远缘杂交的研究[D]. 刘英春.西南大学 2014
[3]不同单株叶籽银杏间DNA甲基化差异分析[D]. 王聪聪.山东农业大学 2013
[4]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及其与异源六倍体油菜有关生理特性研究[D]. 王兵.浙江大学 2013
[5]附加甘蓝3号、6号、9号染色体的大白菜异附加系获得与鉴定[D]. 郑宝智.河北农业大学 2007
[6]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体细胞杂交研究[D]. 胡婷婷.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46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246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