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低温胁迫对乌菜幼苗叶绿体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2 22:17
  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rosularis Tsen et Lee)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在1525°C。乌菜虽然性喜冷凉,但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会抑制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其经济产量和口感品质下降。近年来,随着露地越冬乌菜栽培面积逐渐增大,对耐寒乌菜品种的需求量也逐日增加。因此,系统地评价乌菜耐寒性和深入研究耐寒机理对乌菜耐寒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耐寒品种WS-1和不耐寒品种Ta2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幼苗进行低温处理,然后对幼苗生长指标、光合荧光特性、叶绿体氧化伤害和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导致乌菜地上部干鲜重、叶片含水量和细胞膜稳定性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不耐寒品种Ta2这些指标的下降幅度都显著大于耐寒品种WS-1。2、低温处理下两品种乌菜的净光合效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下降,不耐寒品种Ta2的光合参数表现出低于耐寒品种WS-1的水平。另外,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低温胁迫对乌菜幼苗叶绿体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低温胁迫对乌菜幼苗光合参数(PN、Gs、Ci、Tr)的影响

曲线,低温胁迫,幼苗,菜品


当 PSII 反应中心失活(D1蛋白降解),抑制电子从 QA-向 QB的方向的传递,会导致 J 点的升高。如图 4-2,在低温 3 d 后,与对照相比,两个乌菜品种叶片的 OJIP 瞬变都显示出典型的多相上升,其基本步骤为 O-J-I-P。在低温胁迫前后叶片的 OJIP 瞬变均表现出 O 步骤上升和 P 步骤下降。在两个乌菜品种幼苗中,OJIP 曲线在正常生长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低温胁迫后,两个品种的 OJIP 曲线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随着低温胁迫天数的增加,两个乌菜品种的 J 点与对照相比逐渐升高,且 Ta2 的 J 点在低温胁迫 3 d 和 7 d 时均显著高于 WS-1。I 点反应了 PQ 的异质性,即快还原型 PQ 库和慢还原型 PQ 库的大小,当慢还原型 PQ 库比例增加时,I 点上升。在低温胁迫 3 d 后,与对照相比,耐寒品种 WS-1的 I 点显著降低,在胁迫 7 d 后又恢复到对照水平。不同的是,不耐寒品种 Ta2 的I 点在低温胁迫 3 d 后与对照相比变化并不明显,而随后在胁迫 7 d 时显著上升。P 点是 PSⅡ的电子受体(QA、QB、PQ 等)处于最大程度还原态时的荧光,称为最大荧光。低温胁迫 3 d 后,两个乌菜品种的 P 点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显著,而在胁迫 7 d 后均显著下降,但两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幼苗叶,低温胁迫,ATPase活性,叶片


4.4 低温胁迫对乌菜幼苗叶绿体中 ATPase 活性及叶片 ATP 含量的影响如图 4-3 所示,在正常生长条件和低温处理后,耐寒品种 WS-1 叶绿体中的Mg2+Ca2+-ATPase 活性始终高于不耐寒品种 Ta2,随着低温处理天数的延长,两个乌菜品种叶绿体中 Mg2+Ca2+-ATPase 活性逐渐降低。在低温处理 3 d 后,WS-1 和Ta2 的叶绿体中 Mg2+Ca2+-ATPase 活性分别较对照减少了 19.54 %和 28.34 %,胁迫7 d 后分别减少了 39.31 %和 41.46 %,因此 Ta2 下降更加明显。同样,两个乌菜品种幼苗的叶片 ATP 含量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也是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与正常生长相比,在胁迫处理 7 d 后,WS-1 叶片的 ATP 含量下降了 63.23 %,而 Ta下降了 78.18 %,且在任何时期 WS-1 叶片的 ATP 含量均明显高于 Ta2。aba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温胁迫对彩叶草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王兆,刘晓曦,郑国华.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1)
[2]乌塌菜主要形态特征与品种低温耐受性的关系[J]. 邵璐,汪承刚,宋江华,张慧,王帅帅,杨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3]渐降低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绿体膜相关指标的影响[J]. 郑姗姗,李丹,蒋欣梅,于锡宏,于广建,燕冲.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05)
[4]黄瓜的冷害及耐冷性[J]. 逯明辉,娄群峰,陈劲枫.  植物学通报. 2004(05)
[5]柑桔原生质体辐射诱变筛选抗寒再生植株[J]. 李卫,孙中海,章文才,刘道宏.  植物学报. 1998(08)

硕士论文
[1]黄瓜光合作用对温度胁迫的响应及过氧化氢对其缓解机制的研究[D]. 汪学敏.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1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261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