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苹果MdMYB4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愈伤转化及抗盐性鉴定

发布时间:2021-07-28 21:22
  苹果是我国的主要水果之一,种质资源丰富,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比如盐害、干旱、高/低温和氧化胁迫等非生物胁迫,导致环境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逆境条件下,植物会作出应激反应,传递逆境信号,转录因子所调控的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产生关键作用,发生生理、生化过程,增强环境适应性。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到植物的生长进程,而MYB类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起重要作用,目前在拟南芥和烟草研究的比较深入,但在苹果等木本植物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探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抗逆性,是保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王林(Orin)’苹果愈伤组织为研究材料,通过克隆获得了苹果基因MdMYB4,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过表达MdMYB4王林愈伤组织,利用qRT-PCR技术测MdMYB4以及相关基因MdNHX1、MdSOS1在不同NaCl浓度下的表达水平,经原核诱导得到重组蛋白,所做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苹果基因MdMYB4的功能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了苹果抗盐基因MdMYB4(基因序列号:MDP000023...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苹果MdMYB4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愈伤转化及抗盐性鉴定


WRKY蛋白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作用模式图(王娜等,2014)

苹果MdMYB4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愈伤转化及抗盐性鉴定


MdMYB4克隆Fig.2CloningofMdMYB4

转录因子,基因定位,苹果,内含子


图3 MYB转录因子进化树分析Fig.3 Phylogenetic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MdMYB4 and other 52 MYB TFs fromArabidopsis通过GDR数据库(http: //www.rosaceae.org/)进行分析,发现MdMYB4基因定位苹果基因组的第3号染色体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构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dMYB73的分子克隆及其在苹果愈伤组织和拟南芥幼苗中的盐抗性功能鉴定[J]. 张全艳,刘晓,于建强,胡大刚,郝玉金.  园艺学报. 2016(11)
[2]MYB转录因子在植物盐胁迫调控中的研究进展[J]. 陈娜,迟晓元,潘丽娟,陈明娜,禹山林.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9)
[3]大豆转录因子基因GmMYB11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许玲,卫培培,张大勇,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马鸿翔,邵宏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5)
[4]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研究进展[J]. 王娜,张振葆,黄凤珠,李洪有,张素芝.  核农学报. 2014(10)
[5]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阮孟斌,彭明.  热带生物学报. 2011(04)
[6]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滕中秋,付卉青,贾少华,孟薇薇,戴荣继,邓玉林.  植物生态学报. 2011(01)
[7]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意见[J]. 陈学森,韩明玉,苏桂林,刘凤之,过国南,姜远茂,毛志泉,彭福田,束怀瑞.  果树学报. 2010(04)
[8]高温胁迫对‘赤霞珠’葡萄光合作用的影响[J]. 罗海波,马苓,段伟,李绍华,王利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3)
[9]高温胁迫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刘爱荣,陈双臣,王淼博,王凤华,贺超兴.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5)
[10]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MYB15 confers enhanced sensitivity to abscisic acid and improved drough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 Zhenhua Ding a, b, Shiming Li a, b, Xueli An a, Xin Liu a, Huanju Qin a, Daowen Wang a, 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Cell and Chromosom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b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遗传学报. 2009(01)



本文编号:3308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308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