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缩微模型的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5 00:47
“日光温室”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光温室是一个时时刻刻受到温室内、外环境变化影响的半封闭系统。为验证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降低建造成本,为后续的试验奠定基础,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地区代表性的现代农业设施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所设计模型的外形与试验用日光温室相似,根据相似理论,按1:2比例缩小,并运用Creo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三维建模。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建造完成之后,进行户外温度测试试验,所测数据与试验用温室中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运用CFD方法对仿真缩微模型内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证明所设计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以满足试验要求。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日光温室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日光温室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日光温室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的设计依据
2.1 流体力学相似理论
2.1.1 力学相似
2.1.2 初始条件相似
2.1.3 边界条件相似
2.1.4 外加载荷与实验载荷相似
3 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的设计
3.1 Creo软件概述
3.2 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的总体设计
3.3 日光温室缩微模型钢骨架结构设计
3.3.1 钢材型号介绍
3.3.2 钢材的表面防腐
3.3.3 仿真缩微模型骨架结构材料
3.3.4 钢骨架结构设计
3.4 可移动式底座的设计
3.5 墙体和后坡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3.6 机械卷放保温被系统设计
3.7 采光面材料选择和固定
4 试验与数据分析
4.1 温度测试系统
4.2 试验
4.2.1 温度传感器布置
4.2.2 温度测试
4.2.3 试验数据分析
4.2.3.1 沿跨度方向垂直截面的温度分布
4.2.3.2 东、西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
4.2.3.3 南、北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
5 缩微模型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5.1 Fluent简介
5.2 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
5.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5.3 模拟结果与验证
5.3.1 东、西水平截面的温度分布
5.3.1.1 东、西水平截面14:00时温度分布
5.3.1.2 东、西水平截面0:00时温度分布
5.3.2 南、北垂直截面的温度分布
5.3.2.1 南、北垂直截面14:00时温度分布
5.3.2.2 南、北垂直截面0:00时温度分布
5.4 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84334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日光温室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日光温室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日光温室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的设计依据
2.1 流体力学相似理论
2.1.1 力学相似
2.1.2 初始条件相似
2.1.3 边界条件相似
2.1.4 外加载荷与实验载荷相似
3 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的设计
3.1 Creo软件概述
3.2 日光温室仿真缩微模型的总体设计
3.3 日光温室缩微模型钢骨架结构设计
3.3.1 钢材型号介绍
3.3.2 钢材的表面防腐
3.3.3 仿真缩微模型骨架结构材料
3.3.4 钢骨架结构设计
3.4 可移动式底座的设计
3.5 墙体和后坡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3.6 机械卷放保温被系统设计
3.7 采光面材料选择和固定
4 试验与数据分析
4.1 温度测试系统
4.2 试验
4.2.1 温度传感器布置
4.2.2 温度测试
4.2.3 试验数据分析
4.2.3.1 沿跨度方向垂直截面的温度分布
4.2.3.2 东、西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
4.2.3.3 南、北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
5 缩微模型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5.1 Fluent简介
5.2 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
5.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5.3 模拟结果与验证
5.3.1 东、西水平截面的温度分布
5.3.1.1 东、西水平截面14:00时温度分布
5.3.1.2 东、西水平截面0:00时温度分布
5.3.2 南、北垂直截面的温度分布
5.3.2.1 南、北垂直截面14:00时温度分布
5.3.2.2 南、北垂直截面0:00时温度分布
5.4 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84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38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