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牡丹组三个近缘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1 03:16
  牡丹是芍药属(Paeonia L.)牡丹组(Paeonia Sect.Moutan DC.)的重要观赏花卉,其野生种为开发、培育新花色、高抗性、高产油栽培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景观、经济价值。而野生物种的分布与遗传结构会受到地质变迁、气候波动的深刻影响,如板块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山谷会阻碍物种扩散,也会在物种迁移过程中提供通道。前人对于牡丹组植物亲缘关系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其谱系地理、进化起源问题的探究仍甚少。本研究利用核基因(ITS)和叶绿体基因(matK,ycf1)标记对分布于川西干热河谷的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圆裂牡丹(Paeonia rotundiloba(D.Y.Hong)D.Y.Hong)以及川甘交界处的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S.G.Haw&Lauener)T.Hong&J.J.Li ex D.Y.Hong)进行了遗传结构、群体历史动态的研究,并通过生态位模拟,分析了牡丹组三个近缘种当前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旨在充分了解野生资源,从而提出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牡丹组三个近缘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牡丹组植物的分布.①大花黄牡丹(P.ludlowii);②滇牡丹(P.delavayi);③四川牡丹(P.decomposita);④圆裂牡丹(P.rotundiloba);紫色圆形,紫斑牡丹(P.rockii);菱形,矮牡丹(P.jishanensis);正方形,杨山牡丹(P.ostii);三角形,卵叶牡丹(P.qiui);粉色圆形,中原牡丹(P.cathayana)

紫斑牡丹,四川牡丹,牡丹,地理宗


王建秀认为这三个种可能正处于成种过程中的地理宗或异域半种阶段[30](如图 2b)。而赵宣[26]等基于 GPAT 单拷贝基因的分子证据显示圆裂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如图 2c),这一点也得到了 Zhou et al.[6]基于 25 个核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的支持。

四川牡丹,紫斑牡丹,牡丹


2.1 研究材料根据文献记载野生牡丹分布以及本课题组于 2007-2014 的野外考察记录,我们确定了采样范围,于 2017 年 2-5 月采样。选取四川牡丹、圆裂牡丹、紫斑牡丹三个野生近缘种共 17 个居群的 228 株健壮植株作为研究对象,每株取无病虫害幼嫩叶片。为尽可能覆盖居群的所有变异类型,取样植株的间距至少在 20m。采样范围涵盖了四川牡丹、圆裂牡丹的主要分布区域。样点位置、经纬度、海拔等信息见表 1。此外,我们还收集到 5 株黄牡丹的新鲜幼嫩叶片做外类群使用。采集的新鲜叶片清除表面灰尘、水渍,放入装有硅胶的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放置于-80°冰箱保存待用。为了计算谱系的分化时间,我们从 NCBI 中分别下载了 P. delavayi(U27679.1)、P. lutea(U27683.1,AY328312.1)和 P. delavay(iKP089771.1,KY817591.1,KP089772.1,KP089773.1,KP089774.1,KP089775.1)、P. ludlowii(KY817592.1)作为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外类群序列[102, 111, 1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s the East Asian flora ancient or not?[J]. Yong-Sheng Chen,Tao Deng,Zhuo Zhou,Hang Su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06)
[2]植物水平基因转移研究进展[J]. 陈志文,王玉美,聂虎帅,王梅燕,华金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01)
[3]野生牡丹的生存状况和保护[J]. 洪德元,周世良,何兴金,袁军辉,张延龙,成仿云,曾秀丽,王雁,张秀新.  生物多样性. 2017(07)
[4]四川牡丹和圆裂四川牡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童芬,谢登峰,曾心美,何兴金.  西北植物学报. 2016(10)
[5]四川牡丹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J]. 杨勇,骆劲涛,张必芳,宋会兴,刘光立,曾秀丽.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4)
[6]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高山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进展[J]. 于海彬,张镱锂.  西北植物学报. 2013(06)
[7]基于ITS序列分析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研究[J]. 尹昭坤,廖承红,徐立新,裴新梧,袁潜华.  生物技术进展. 2012(04)
[8]Response of a desert shrub to past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change:A phylogeographic study of Reaumuria soongarica(Tamaricaceae) in western China[J]. Zhong-Hu LI,Jian CHEN,Gui-Fang ZHAO,Yu-Peng GUO,Yi-Xuan KOU,Ya-Zheng MA,Gang WANG,Xiao-Fei MA.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2 (04)
[9]四川牡丹种子浸提液内源抑制物活性初探[J]. 宋会兴,刘光立,高素萍,陈其兵.  园艺学报. 2012(02)
[10]Paeonia rotundiloba(D.Y.Hong)D.Y.Hong:A new status in tree peonies(Paeoniaceae)[J]. De-Yuan HO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China).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1(05)

博士论文
[1]鬼臼亚科系统发育与八角莲属的亲缘地理学研究[D]. 毛云锐.浙江大学 2015
[2]紫斑牡丹及延安牡丹起源研究[D]. 袁军辉.北京林业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四川牡丹的传粉生物学研究[D]. 骆劲涛.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中国牡丹文化的综合研究[D]. 魏巍.河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17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417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a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