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及未抽薹结球DH株腋芽再生
发布时间:2022-01-16 06:55
探索甘蓝小孢子培养获得高效出胚的新思路,通过筛选培养皿规格、培养基中6-BA浓度、游离小孢子离心速度和时间、单花蕾热激时间等因素,比较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初步建立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前年培养小孢子再生DH株今年未能抽薹开花不能实现生殖生长完成种子繁殖,为了防止优良DH株资源丢失,开展了DH株腋芽再生植株方法的探索,从DH株腋芽最佳消毒方式、培养基和添加激素浓度、腋芽部位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甘蓝单花蕾在直径Φ30 mm培养皿中添加3mL培养基最有利于高出胚率的小孢子培养;供试甘蓝杂种一代品种F17-A和F17-B在4.7-5.1mm的花蕾长度范围都可以进行单花蕾培养,平均出胚率分别为22.1胚/蕾和23.0胚/蕾。2.甘蓝杂种一代品种F17-B花蕾,在NLN-14+NAA 0.5 mg/L+6-BA 0.5mg/L培养基进行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相比其它培养基出胚率最高,为24.5胚/蕾。3.在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离心和热激反应过程中,离心速度为2000rpm,离心时间5min,热激时间为48h,平均出胚率相比较高,为25.0胚/蕾。4.利用未抽薹结球DH株腋...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1.2.2 甘蓝外植体再生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中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1 供体植株材料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1.3.2 基本培养基及其激素种类对小孢子胚状体发育的影响
1.3.3 培养前高、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影响
1.3.4 小孢子胚状体发育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1.4 十字花科主要蔬菜植株再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5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器具和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公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花蕾培养适宜培养皿规格和添加培养基量筛选
2.2.2 花蕾长度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2.3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BA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2.4 离心速度和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2.5 热激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培养皿的规格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2 花蕾长度范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3 培养基中6-BA浓度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4 离心速度及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5 不同热激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第三章 未抽薹结球DH株腋芽再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器具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结球DH株腋芽选取
3.2.2 甘蓝结球DH株腋芽再生研究
3.3 数据统计公式
3.4 结果与分析
3.4.1 DH株叶球腋芽再生消毒方式筛选
3.4.2 DH株腋芽再生培养基中激素配比筛选
3.4.3 DH株腋芽再生培养基中不同6-BA浓度再生效果影响
3.4.4 DH株不同部位腋芽再生效果比较
3.4.5 DH株不同紧实度叶球腋芽生长情况
3.4.6 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对腋芽再生效果比较结果
3.5 讨论
3.5.1 DH株叶球腋芽再生最佳消毒方式
3.5.2 DH株叶球腋芽再生最佳培养方式
3.5.3 DH株不同部位腋芽再生效果比较
3.5.4 DH株不同叶球紧实度腋芽再生情况
3.5.5 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对腋芽再生的影响比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甘蓝小孢子DH植株生长的几个因素[J]. 刘争,张恩慧,程永安,许忠民,王改改.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4)
[2]株龄、栽培环境及温度对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的影响[J]. 张恩慧,程芳芳,杨安平,程永安,许忠民,马青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3]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分化不定芽再生植株的研究[J]. 刘莹莹,张恩慧,许忠民,杨安平,程永安,程慧,程芳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4]利用甘蓝游离小孢子不定芽叶片再生DH植株技术研究[J]. 马勇斌,张恩慧,李殿荣,肖怀娟,许忠民,程永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5]我国十字花科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 任飞,王羽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10(03)
[6]2个甘蓝F1小孢子培养中高出胚率的诱导技术研究[J]. 朱守亮,张恩慧,杨安平,李宏伟,刘辉,张高翔,许忠民.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6)
[7]菜用羽衣甘蓝的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J]. 冯辉,郭姝,冯建云,王玉书. 园艺学报. 2009(04)
[8]预处理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J]. 高素燕,李英,单晓政,侯喜林. 江苏农业学报. 2008(06)
[9]月季茎段组织培养[J]. 吴宁. 现代农业. 2008(09)
[10]甘蓝类蔬菜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 杨安平,张恩慧,王莎莎,白延红,许忠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7)
本文编号:3592159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1.2.2 甘蓝外植体再生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中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1 供体植株材料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1.3.2 基本培养基及其激素种类对小孢子胚状体发育的影响
1.3.3 培养前高、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影响
1.3.4 小孢子胚状体发育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1.4 十字花科主要蔬菜植株再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5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器具和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公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花蕾培养适宜培养皿规格和添加培养基量筛选
2.2.2 花蕾长度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2.3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BA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2.4 离心速度和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2.5 热激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培养皿的规格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2 花蕾长度范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3 培养基中6-BA浓度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4 离心速度及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2.3.5 不同热激时间对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影响
第三章 未抽薹结球DH株腋芽再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器具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结球DH株腋芽选取
3.2.2 甘蓝结球DH株腋芽再生研究
3.3 数据统计公式
3.4 结果与分析
3.4.1 DH株叶球腋芽再生消毒方式筛选
3.4.2 DH株腋芽再生培养基中激素配比筛选
3.4.3 DH株腋芽再生培养基中不同6-BA浓度再生效果影响
3.4.4 DH株不同部位腋芽再生效果比较
3.4.5 DH株不同紧实度叶球腋芽生长情况
3.4.6 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对腋芽再生效果比较结果
3.5 讨论
3.5.1 DH株叶球腋芽再生最佳消毒方式
3.5.2 DH株叶球腋芽再生最佳培养方式
3.5.3 DH株不同部位腋芽再生效果比较
3.5.4 DH株不同叶球紧实度腋芽再生情况
3.5.5 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对腋芽再生的影响比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甘蓝小孢子DH植株生长的几个因素[J]. 刘争,张恩慧,程永安,许忠民,王改改.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4)
[2]株龄、栽培环境及温度对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的影响[J]. 张恩慧,程芳芳,杨安平,程永安,许忠民,马青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3]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分化不定芽再生植株的研究[J]. 刘莹莹,张恩慧,许忠民,杨安平,程永安,程慧,程芳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4]利用甘蓝游离小孢子不定芽叶片再生DH植株技术研究[J]. 马勇斌,张恩慧,李殿荣,肖怀娟,许忠民,程永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5]我国十字花科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 任飞,王羽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10(03)
[6]2个甘蓝F1小孢子培养中高出胚率的诱导技术研究[J]. 朱守亮,张恩慧,杨安平,李宏伟,刘辉,张高翔,许忠民.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6)
[7]菜用羽衣甘蓝的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J]. 冯辉,郭姝,冯建云,王玉书. 园艺学报. 2009(04)
[8]预处理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J]. 高素燕,李英,单晓政,侯喜林. 江苏农业学报. 2008(06)
[9]月季茎段组织培养[J]. 吴宁. 现代农业. 2008(09)
[10]甘蓝类蔬菜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 杨安平,张恩慧,王莎莎,白延红,许忠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7)
本文编号:3592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59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