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种食用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与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发布时间:2023-04-10 22:47
中国历来有食用野菜的传统,食用蕨类植物在我国的应用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但在开发食用蕨类资源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开发种类少、采收时间集中、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营养价值不明等,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本研究明确了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Ethnobotanical catalog)和定量研究;对其中食用人数较多、食用范围较广的若干种蕨类植物进行了孢子繁殖研究,建立了适宜的繁殖技术体系;并对栽培品种成株可食部位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分析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评估了它们的食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为开发食用蕨类资源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实现其利用最大化。首先,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中国24个省、市及自治区的204人进行了调查,得到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共计39种,新增加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日本安蕨(Anisocampium niponicum)、细齿角蕨(Cornopteris crenulatoserrulata)、毛柄双盖蕨(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江南星蕨(Microso...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路线
1.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孢子繁殖材料
2.1.2 营养分析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
2.3.2 调查依据
2.3.3 调查地点
2.3.4 调查方法
2.3.5 定量研究
2.4 实验方法
2.4.1 孢子繁殖研究方法
2.4.2 营养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民族植物学结果分析
3.1.1 文献研究结果与分析
3.1.2 民族植物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孢子繁殖结果分析
3.2.1 4 种蕨类孢子繁殖各阶段的特征
3.2.2 4 种蕨类孢子繁殖各阶段时间统计
3.2.3 4 种蕨类植物孢子繁殖各阶段发育天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3.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3.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3.3.3 蛋白质评价
4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结论
4.2.1 食用蕨类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
4.2.2 食用蕨类孢子繁殖
4.2.3 食用蕨类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表
附表B 环境因子和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出现时间对照表
附表C 文献报道的中国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名录
附表D 18 种氨基酸的风味及药理保健作用
附图A 民族植物学调查图版
附图B 4 种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各阶段特征
图版说明
附图C 4 种蕨类植物的18种氨基酸液相色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788867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路线
1.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孢子繁殖材料
2.1.2 营养分析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
2.3.2 调查依据
2.3.3 调查地点
2.3.4 调查方法
2.3.5 定量研究
2.4 实验方法
2.4.1 孢子繁殖研究方法
2.4.2 营养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民族植物学结果分析
3.1.1 文献研究结果与分析
3.1.2 民族植物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孢子繁殖结果分析
3.2.1 4 种蕨类孢子繁殖各阶段的特征
3.2.2 4 种蕨类孢子繁殖各阶段时间统计
3.2.3 4 种蕨类植物孢子繁殖各阶段发育天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3.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3.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3.3.3 蛋白质评价
4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结论
4.2.1 食用蕨类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
4.2.2 食用蕨类孢子繁殖
4.2.3 食用蕨类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表
附表B 环境因子和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出现时间对照表
附表C 文献报道的中国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名录
附表D 18 种氨基酸的风味及药理保健作用
附图A 民族植物学调查图版
附图B 4 种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各阶段特征
图版说明
附图C 4 种蕨类植物的18种氨基酸液相色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788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78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