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杧果与细菌性角斑病菌互作生理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23-04-28 05:41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杧果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杧果产业的发展以及热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迄今为止未发现有效的根治方法,了解杧果对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抗性机制,无疑会为抗病育种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本实验在对湛江主栽的6个杧果品种病害发生和抗性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抗感性状较明显材料,采用刺伤接种法,测定杧果叶片内生化物质、活性氧、内源激素以及酚类物质等生理代谢物质的变化,比较抗感杧果品种间的差异,以期为揭示杧果生理代谢物质与杧果抗性之间的关系,为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致病机理和杧果对细菌性角斑病抗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1.采用人工刺伤接种法,对湛江主栽的6个杧果品种进行室内外抗病性的测定,两次测定结果表明:红杧6号病情指数在10~30之间,为较抗品种;贵妃杧病情指数最高达60.03,属高感品种。金煌杧和热农一号为较感病品种。选择两次测定抗感性差异明显的红杧6号(较抗)和贵妃杧(高感)品种作为试验用材料。2.杧果与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在抗、感品种中互作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接种病菌后,感、抗杧果品种内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蛋白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研究概述
        1.1.1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
        1.1.2 病原菌分类和学名变动沿革
        1.1.3 生物学特性
        1.1.4 病害发生规律
        1.1.5 病害防治
    1.2 抗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品种的研究
    1.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生理机制研究概况
        1.3.1 寄主受侵后生化物质代谢的变化
        1.3.2 寄主受侵后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1.3.3 寄主受侵后内源激素代谢的变化
        1.3.4 寄主受侵后酚类物质代谢的变化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供试病原菌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杧果品种抗性测定
        2.5.1 接种方法
        2.5.2 病情分级标准
        2.5.3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2.5.4 抗病性的划分
    2.6 杧果与细菌性角斑病互作生理机制研究
        2.6.1 试验设计
        2.6.2 杧果体内生化物质的测定
        2.6.3 杧果体内活性氧的测定
        2.6.4 杧果体内内源激素的测定
        2.6.5 杧果体内酚类物质的测定
        2.6.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杧果品种抗性测定
        3.1.1 室内不同杧果品种发病情况调查
        3.1.2 室外不同杧果品种发病情况调查
    3.2 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3.2.1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3.2.2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3.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2.4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3.3 活性氧含量的变化
        3.3.1 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
        3.3.2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变化
        3.3.3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3.3.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3.3.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3.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3.4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4.1 ABA含量的变化
        3.4.2 GA含量的变化
        3.4.3 JA含量的变化
        3.4.4 IAA含量的变化
        3.4.5 IAA/ABA 比值的变化
    3.5 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3.5.1 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
        3.5.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变化
        3.5.3 总酚含量的变化
        3.5.4 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3.5.5 绿原酸含量的变化
        3.5.6 阿魏酸含量的变化
        3.5.7 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杧果品种抗性测定
    4.2 寄主受侵后生化物质的变化
    4.3 寄主受侵后活性氧的变化
    4.4 寄主受侵后内源激素的变化
    4.5 寄主受侵后体内酚类物质的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3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803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