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菠萝蜜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25-04-15 00:30
  决定果实品质重要因素之一是果实中糖分含量以及组成种类,而影响果实糖分的代谢过程极其复杂,受多种酶共同调节。为了解菠萝蜜果实糖代谢过程的主要作用酶和基因,本研究分别以4份干苞种质(12E、13D、13K、148-4)和份湿苞种质(12As、12Cs、13Bs、13Ls)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糖分含量变化、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并对相应的酶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可溶性糖含量。干、湿苞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蔗糖是最主要的可溶性糖,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不同种质间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存在差异,除干苞种质13K和湿苞种质13Bs在果实成熟第IV阶段略微下降外,4种糖的含量在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果实未成熟时果糖与葡萄糖比值较低,完全成熟后该比值接近1:1。2.酸性转化酶。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酸性转化酶活性变化在干、湿苞种质中有明显差异,干苞种质果实中的酸性转化酶活性相对稳定,且维持较低水平,湿苞种质果实中的酸性转化酶活性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显著上升,其中湿苞种质12Cs和13Bs果实中的酸性转化酶活性与果实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对1...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不同果实的糖分组成
    1.2 果实糖分积累类型
    1.3 果实中糖代谢相关的酶
        1.3.1 转化酶
        1.3.2 蔗糖合成酶
        1.3.3 蔗糖磷酸合成酶
        1.3.4 淀粉酶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菠萝蜜糖分组成及含量研究进展
2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分含量与相关酶活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可溶性总糖与单糖的提取
        2.3.2 可溶性总糖测定
        2.3.3 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的测定
        2.3.4 酶液的提取
        2.3.5 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
        2.5.2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糖含量变化
        2.5.3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变化
        2.5.4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蔗糖含量的变化
        2.5.5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变化
        2.5.6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钟祥转化酶(NI)活性的变化
        2.5.7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变化
        2.5.8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变化
        2.5.9 菠萝蜜果实中糖含量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2.6 讨论
    2.7 结论
3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RNA的提取
        3.3.2 cDNA第一链合成
        3.3.3 PCR引物设计和扩增产物检测
        3.3.4 荧光定量PCR分析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总RNA的提取
        3.4.2 目的基因扩增产物特异性分析
        3.4.3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ɑ-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4.4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 β-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4.5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酸性转化酶基因的表达
        3.4.6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中性转化酶基因的表达
        3.4.7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3.4.8 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3.5 讨论
        3.5.1 淀粉酶基因在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分代谢中的作用
        3.5.2 酸性转化酶基因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分代谢的作用
        3.5.3 中性转化酶基因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分代谢的作用
        3.5.4 蔗糖合成酶基因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分代谢的作用
        3.5.5 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糖分代谢的作用
    3.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本文编号:4039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4039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