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钠冷快堆的线性自抗扰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22:13
【摘要】:发展快堆,对于推进核燃料闭式循环、促进核能可持续发展、消除核能对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快堆功率调节系统用于其启\停堆、升\降功率及维持稳态运行,在整个快堆控制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其性能有利于快堆的安全经济运行。钠冷快堆缓发中子份额小,在同样的反应性扰动下,相比于压水堆,反应堆周期更短,堆功率变化更快,要求控制器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堆芯燃料富集度高、能谱硬,造成多普勒效应比热堆小,自平衡能力较弱,对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更高;钠热容小,且导热更好,功率调节过程中容易导致堆芯出口温度波动较大,要求堆功率超调量较小。为了保证燃料包壳与液钠之间良好的传热和燃料芯块的完整性,堆芯液钠进出口温差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反应性温度反馈,堆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效应,功率控制和出口冷却剂温度控制需要考虑解耦问题。因此,针对钠冷快堆功率和钠温调节研究一种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抗干扰能力强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设计合理的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器一般具有比传统PID更好的控制性能、抗扰能力和鲁棒性,且具有结构简单、参数整定容易的优点。针对钠冷快堆控制更高的性能需求,分别设计了堆功率和堆芯冷却剂出口温度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针对钠冷快堆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品质要求,对LADRC做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和综合运用。首先,根据钠冷快堆动力学模型,优化了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LESO)设计,LADRC参数整定方法。基于快堆中子动力学模型和堆芯热传输模型分别导出了用于控制器设计的相对功率和冷却剂出口温度的二阶非线性模型;基于导出的模型设计了对应的加入模型信息的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LESO);基于所导出的二阶模型的时间尺度参数确定了 LESO带宽范围,根据最大可能偏差和棒速允许范围确定了比例微分(PD)控制器带宽范围,并据此进行了 LADRC参数整定。然后,针对LADRC自身的局限性,研究了基于LADRC的复合控制策略。为降低非线性项对LADRC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线性自抗扰结合部分状态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为降低耦合效应对LADRC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线性自抗扰结合前馈控制控制方法。并将上述改进LADRC和复合控制策略分别应用于堆功率控制和堆芯冷却剂出口温度控制。并在模型中加入反应性、冷却剂入口温度与流量的阶跃扰动,以验证系统的抗扰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加入模型信息的LESO具有更好的总扰动估计效果,对应的LADRC性能更优;结合了反馈线性化与前馈控制单元的LADRC抗扰能力更强,控制效果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L433;TG111.4;TP273
【图文】:

示意图,金属合金,主系统,混合氧化物


图2-]邋ABR1000主系统示意图逡逑ABR1000可使用三元金属合金(U-TRU-10Zr)或混合氧化物⑴02邋+邋TRU02)逡逑燃料。图2-2显示堆芯径向结构排布,它包括180个燃料组件,114个反射组件,逡逑66个径向屏蔽,以及15个主要和4个辅助控制组件。堆芯燃料区分为内层区和外逡逑层区,分别由78和102个燃料组件组成。使用两个独立的安全级反应性控制系统。逡逑主系统包括第四层中的3个控制组件和第七层中的12个控制组件,辅助控制系统逡逑包括位于堆芯中心和第四层的4个拧制组件。逡逑6逡逑

示意图,径向结构,堆芯,示意图


2.3点堆动态方程逡逑热堆和快堆的反应堆动态方程是相同的。点堆动力学在快堆中的应州比热堆更逡逑有效,W为快堆能与中T更紧密的耦合。紧耦合意味着屮子通量更加接近分离的时逡逑空变量,这是点动力学近似有效的必要条件。逡逑从屮丫?迁移特性上讲,快屮f?反应堆更紧凑,更能满足中子通量密度空间变量和逡逑时N变量分离的条件。对这样的小型快中子反应堆,无疑更能适用点堆动力学模型。逡逑控制系统研究所设及的I:况均处于临界附近,因而更适合采用点堆动态模型。总功率逡逑仅由裂变产生,忽略衰变热,点堆动态方程如下|18|:逡逑±,邋=邋PzAnr+lCr逦(2-1)逡逑dl邋I邋/逡逑—=A?r邋-邋Acr逦(2-2)逡逑dl逡逑p,邋q,A,邋/和卩分别是相对功率,反应性,相对先驱核浓度,衰变常数,瞬发逡逑中子寿命和有效缓发中T份额。逡逑

可能值,冷却剂,允许值,控制量


图3-丨相对功率的总扰动变化逡逑2000-邋-邋-邋'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星渠;21世纪的中国能源预测和核能发展途径分析[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9年00期

2 何小冬;张杰;;一种快堆用冷却剂循环泵检修密封结构[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16期

3 郭超;陆道纲;刘卢果;何航行;徐良剑;沈才芬;;基于两区模型的钠冷快堆无保护失流事故[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年06期

4 王绩德;冯岩;韩东江;;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在钠冷快堆中的应用综述[J];核科学与工程;2019年02期

5 周振年 ,詹静娴;快堆裂变产物的一些特性[J];核动力工程;1984年04期

6 张玮瑛;段天英;刘勇;张厚明;肖志;;中国实验快堆负荷跟踪能力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年11期

7 刘勇;徐海斌;张媛媛;张玮瑛;程羡;亓文利;;大型钠冷快堆核电站负荷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仪器仪表;2019年06期

8 薄美芳;张弘;;商用增殖快堆发电成本分析与扩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11期

9 王刚;罗瑞;;钠冷快堆内置式燃料破损探测工艺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30期

10 尹凯;段天英;冯伟伟;;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保护参数的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中楠;张东辉;马海云;;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管理[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情报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C];2017年

2 王式保;张大林;宋苹;陈静;王心安;秋穗正;;池式钠冷快堆二维钠池热工水力分析程序开发[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李淞;周志伟;冯预恒;;快堆组件棒束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国芝;杜海鸥;王荣东;石文涛;朴君;;膜制氮技术在快堆雾状钠火防护中的应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化工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辐射物理分卷)[C];2017年

5 张天宝;;国外钠冷快堆退役后废钠处置情况介绍[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和丹;肖常志;武志广;余华金;;快堆蒸汽发生器运行失效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5年

7 侯斌;周培德;余华金;陈振佳;;船用快堆动力转换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C];2017年

8 和丹;肖常志;武志广;宋德宽;;用于快堆电站放射性气体处理的工艺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0册(核安全分卷)[C];2015年

9 郑怡姗;冯预恒;;示范快堆大栅板联箱水力特性数值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0 王国芝;杜海鸥;王荣东;石文涛;朴君;;钠冷快堆冷却剂处理流程建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核化工分卷)[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红义;中国实验快堆设计阶段内部事件一级概率安全评价[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郭超;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系统核热耦合分析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3 喻宏;快堆钠火分析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4 隋丹婷;堆芯上腔三维化的池式快堆系统分析软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凤鸣;钠冷快堆的线性自抗扰控制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张晓露;快堆主容器顶部复杂空间中的覆盖气体热工水力行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3 韩金盛;铅冷快堆嬗变次锕系核素的燃耗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4 刘宏达;快堆堆本体中液体晃动行为的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5 仇若萌;一致性P_N快堆散射截面制作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6 石康丽;铅冷快堆始发事件及瞬态安全特性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刘军;铅冷快堆主容器屏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8 彭康玮;钠冷快堆柱状钠火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9 于洋;池式钠冷快堆—回路系统实时仿真模型与程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10 宇炎;实验快堆堆芯物理实时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6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06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