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脉冲聚变堆氚循环模型的研发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14 06:34
   氘-氚聚变反应达到点火条件所需的"聚变三重积"最低,因而被认为是最容易首先实现应用的聚变反应。然而,1 GW的聚变功率每年将燃耗约55.6 kg氚,自然界的氚极为稀缺(约3.5kg),难以利用,因而聚变堆氘供给成了聚变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外源生产氚不但价格昂贵且受政策管制,现有的聚变堆设计通常采用包层增殖的方式来产氘,通过氚循环系统来保证氚的稳定加料与回收,但同时各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氚泄漏和滞留等问题,以及盘存氚带来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氚循环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氚自持,要求增殖氚应既能满足燃耗又能填补泄漏、滞留、衰变等损失,将决定整个聚变堆能否长期运行;(2)各子系统的氚盘存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将决定特定时刻的氚源项,影响事故状态下的安全问题;(3)最小初始投料量,决定氚的初始投资成本,影响聚变堆的经济性。世界各国在稳态聚变堆氚循环分析方面已较为成熟,但对脉冲聚变堆的氚循环分析重视不够。而脉冲运行是聚变堆实现稳态运行前必要的探索阶段,因此研究脉冲聚变堆的氚循环比稳态聚变堆氚循环研究更加紧迫。为了探明脉冲运行模式对氚循环分析造成的具体影响,开发一种可用于脉冲模式的动态氚循环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国际上氚循环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经验,参考ITER氚循环设计,增加聚变增殖包层的增殖环节,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氚循环研究模型。本模型能够分析脉冲/稳态两种运行模式,既能模拟短时间尺度(秒/分/时)下各个子系统氚盘存量的精细涨落,又能分析长时间尺度(年)下氚循环的自持状态,给出聚变堆所需的最小初始氚投料量。本模型分别与TAS 1.0、TRIMO开展了稳态、脉冲运行状态的校验工作,结果表明,两种运行状态下本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准确度。随后,根据氚自持的主要影响因素,得了到用于氚自持/敏感性分析的简化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本文选取典型脉冲聚变堆设计参数作为模型输入,对脉冲/稳态运行方案各氚循环子系统的盘存量、最小初始投料量和包层所需氚增殖率开展模拟研究,得到了不同脉冲长度(燃烧时间:450s,3000s;等待时间:450s/1350s,3000s/9000s)燃烧方案下子系统氚盘存量随时间变化的精细曲线。同时分析得出,(1)燃烧方案的选取将影响第一壁清洗策略;(2)脉冲方案比稳态方案所需的最小初始投料量略小;(3)包层所需氚增殖率大小与燃烧方案基本无关。其次,以TBRreq/最小初始投料量为因变量,采用简化模型对氚自持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燃烧可用度、燃烧份额和系统饱和滞留量是TBRreq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影响最小初始投料量的关键因素为燃烧份额和系统饱和滞留量。立足现有技术,仍应继续提高相关参数才能保证未来聚变堆的氚自持。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L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聚变能与脉冲聚变堆
        1.1.1 聚变能优势和特点
        1.1.2 脉冲聚变堆简介
    1.2 脉冲聚变堆氚循环研究进展
        1.2.1 聚变堆闭式氚循环简介
        1.2.2 国内外氚循环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脉冲聚变堆氚循环模型开发
    2.1 聚变氚循环系统简介
        2.1.1 加料系统
        2.1.2 等离子体环面
        2.1.3 氚工厂子系统
        2.1.4 冷却剂净化系统与氚提取系统
    2.2 系统动力学方法与平台
    2.3 脉冲聚变堆氚循环模型
        2.3.1 氚循环分析模型
        2.3.2 氚自持简化分析模型
第3章 脉冲聚变堆氚循环模型校验
    3.1 稳态模式校验
        3.1.1 TAS1.0简介
        3.1.2 测试例题
        3.1.3 测试结果
        3.1.4 分析与总结
    3.2 脉冲模式校验
        3.2.1 TRIMO简介
        3.2.2 测试例题
        3.2.3 测试结果
        3.2.4 分析与总结
第4章 脉冲聚变动力堆氚循环分析
    4.1 典型脉冲聚变堆氚循环模拟
        4.1.1 典型脉冲聚变堆参数
        4.1.2 氚循环模拟
    4.2 氚自持与敏感性分析
        4.2.1 氚自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4.2.2 氚自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内容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许虹;王秋舒;刘陟娜;曾祥婷;李梅梅;;全球铀矿资源分布以及对中国勘查开发建议[J];中国矿业;2016年06期

2 陈永静;葛智刚;刘丽乐;;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J];科学通报;2016年10期

3 钱志成;戴晓;史鹏;尹万健;娄艳辉;邹贵付;;太阳能电池的最终效率探讨[J];科学通报;2016年09期

4 宋宇辰;王贺;李肖冰;;能源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5年05期

5 王欣;王苏礼;;世界核电延寿及退役市场初步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6 熊亮萍;胡胜;侯京伟;龚宇;;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年01期

7 周平;唐金荣;张涛;;全球锂资源供需前景与对策建议[J];地质通报;2014年10期

8 袁宝新;王明煌;蒋洁琼;汪卫华;吴宜灿;FDS团队;;加速器驱动次临界产氚反应堆ADS-T中子学初步设计与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2013年02期

9 王小毅;李汉明;;地热能的利用与发展前景[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3年03期

10 陈国卫;金家善;耿俊豹;;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木一;聚变堆燃料循环与氚资源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春桂;我国水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40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40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