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高放废物北山预选区岩体裂隙系统统计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01:44
  裂隙岩体中普遍存在的小尺度裂隙常构成地下流体和放射性核素运移通路,对岩体渗流特征及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北山芨芨槽预选岩体中的小尺度裂隙为研究对象,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理论方法对实测裂隙数据的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获取芨芨槽测区裂隙几何参数的统计特征。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传统产状分组方式主观性强,数据量大时辨识优势组困难。采用三种客观分组算法(Shanley-Mahtab算法、谱聚类算法和模糊聚类算法)识别实测区域优势裂隙组,并比较三种算法的适用性。Shanley-Mahtab算法以组内和组间距离作为最优分组数的判定标准,但处理非密点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将非密点划入与之最近的密点中心所属组更为合理。谱聚类算法不存在最优分组数判别方法,比例系数取值也具有一定主观性。模糊聚类算法具备确定最佳分组数的方法,并可处理不同属性的数据。作者在模糊聚类现有算法基础上做了一定改进,通过设定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出明显不属于各组的离散点,从而保证各组统计结果更为准确。(2)利用Monte-Carlo模拟技术,探究了两种公式(Zhang公式和Tonon公式)由迹...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放废物北山预选区岩体裂隙系统统计参数研究


图5.1裳裳槽岩体范围及地应力场示意图(红星标示化号孔大致位置)??95??

示意图,地应力场,红星,岩体


钻孔方向的裂隙位置进行调整,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裂隙模型。??本文W下硏究所用数据取自北山巧巧槽预选场址的16号深钻孔。该孔总深度??597.72m,孔距离F3断裂地表垂直距离约480m?(图5.1)。由于F3断裂的倾向为东南义??向,不存在与16号孔相交的可能性。根据殷黎明PW提供的水足致裂法测量获得的兹裳槽??地应力场数据,最大水平主应力约为6.29?17.52MPa不等。??97"27'0"E?97°27'30"E?97°巧’0"E?97629'30"E?97"29'0"E?97'^29'30"E?97°30'30"E??-…^?.广— ̄?■?::?L_??97"27'0"E?97"27'30"E?97〇28.0"E?97"28'30"E?97。巧.0"E?目7。2日.30"E?97"30'0"E?97"30'30"E?§??图5.1裳裳槽岩体范围及地应力场示意图(红星标示化号孔大致位置)??9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的甘肃北山花岗岩裂隙密度地质统计分析[J]. 王鹏,李晓昭,章杨松,赵晓豹,周扬一,付安学,吴文博.  工程地质学报. 2013(01)
[2]多参数岩体结构面优势分组方法研究[J]. 徐黎明,陈剑平,王清.  岩土力学. 2013(01)
[3]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基岩裂隙网络原位识别试验研究[J]. 王刚,周启友,吴世艳,凌成鹏,杨新星,雷明.  地质论评. 2012(01)
[4]测量统计范围大小对结构面迹长估计的影响[J]. 李晓昭,周扬一,汪志涛,章杨松,郭亮,王益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10)
[5]节理网络模拟的程序实现及其在地下洞室中的动态响应分析[J]. 贾超,王志鹏,朱维申.  岩土力学. 2011(09)
[6]节理泊松圆盘模型直径分布推断的解析方法[J]. 张国强,费文平,张茹,邓建辉.  岩土力学. 2011(04)
[7]基于尺度律的裂隙网络生成及其对地下厂房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 桂乐乐,周宏伟,夏昌敬,杜盛浩,刘艳.  岩土力学. 2010(12)
[8]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  工程地质学报. 2010(02)
[9]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的形成[J]. 郭永海,王驹,肖丰,王志明,刘淑芬,苏锐,宗自华,李亚伟,王海龙.  高校地质学报. 2010(01)
[10]甘肃北山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的探讨[J]. 高敬,杨春和,王贵宾.  岩土力学. 2010(02)

博士论文
[1]基于三维网络模拟技术的裂隙网络水力研究及隧道涌水非线性预测[D]. 王坛华.吉林大学 2008
[2]甘肃北山花岗岩节理水力、力学特性研究[D]. 殷黎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8
[3]岩体节理三维网络模拟优化及在甘肃北山芨芨槽岩块的应用研究[D]. 梅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8
[4]随机裂隙对节理岩体稳定性影响研究及其在海底隧道中的应用[D]. 丁万涛.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16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316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