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HZD-5000弧形筑堆机的设计及有限元法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0 08:35
  本论文论述了堆浸技术及其发展,进一步阐述了堆浸设备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提出了能满足堆浸工艺需要的设备“弧形筑堆机”。弧形筑堆机的主要功能有:设备能自移、整个卸载机构能旋转和上下摆动、筑堆位置根椐工况要求能进行功能位置转换。论文中设计的弧形筑堆机是根椐实际要求和相关的理论基础来设计地。本文详细地介绍了HZD—5000弧形筑堆机的三大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弧形筑堆机的各种结构细致地设计,同时对相关工艺问题和结构方案进行了探讨;各种功能的油缸和油马达各自相对的独立运动,通过并联式多路换向阀来控制;采取油泵集中供油方法。最后章节对带式输送机的钢桁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出了结论能满足钢材强度要求。在论文中,弧形筑堆机有两点创新设计:1、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底盘结构。前桥设计体现了弧形筑堆机的特点,实现用同一轮胎完成自行、筑堆摆动等功能;后桥设计成浮动油缸结构,具有三个方向的自由度,这种结构形式与前桥配合使整机适应地面不平,使前轮与后轮组成为三轮触地,从而有效地保证后架不因路面不平而受扭。2、在设计中动力及操作系统采用了低速大扭矩马达,从而大大的简化了动力传动系统机构,该马达的应用是工程设备在行走驱动... 

【文章来源】:南华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HZD-5000弧形筑堆机的设计及有限元法结构分析


弧形筑堆机整机结构简图

前桥,结构示意图,后桥,筑堆


1.转向油缸 2.可调连杆 3.前桥体 4.支撑机构 5.轮胎 6.转向架 7.油马达图 2-2 前桥结构示意图Fig.2-2 Front bridge construction drawing两个车轮组分别设在前桥体左右两端,车轮组以立轴与前桥体铰接。整机的移动和筑堆运动,由前桥上的液压马达驱动,通过传动系统,驱使前轮旋转实现。前轮受液压转向油缸通过连杆的推动,可在水平内绕纵轴作 0o-90o 范围内旋转,使前轮处于行走或是筑堆的工作位置。当转向油缸伸出时,前轮处于行走工作状态。当转向油缸收缩时,前轮处于筑堆工作位置[8]。后桥:后桥由主梁、后轮组、连接耳环、后桥油缸及连杆系统组成。后桥与机架以横向铰接方式连接。后桥受后桥油缸驱动可以做升降运动。当后桥油缸伸出时,后桥下降,后轮接地、定心装置上悬离地,整机呈行走状态。当后桥油缸收回时,后轮被提起,定心装置下落着地,后桥受定心装置支撑,整机呈筑堆工作状态。定心机构:定心机构安装于机架尾部下端,由座体、主轴及轴承等元件组

结构图,操作台,结构图,控制手柄


1.控制箱 2.压力表 3.阀体 4.门 5.支架 6.支架图 2-4 操作台结构图Fig.2-4 Operation floor drawing控制箱设于操作台的上半部,控制箱面板上部装有按钮开关和控制手柄,面板下半部画有液压系统的操作工位图,见图 2-5。控制箱的控制原理是通过面板上的按钮开关、控制手柄实现对各系统的控制,这是整个操作系统对弧形筑堆机的控制部分。按钮开关包括对电动滚筒的控制,对油泵电机的控制。控制手柄则是通过对各种换向阀的控制实现对后桥油缸的控制,对支撑油缸的控制,对转向油缸的控制,对升降油缸及油马达的控制[13]。其具体的控制分析如下:电动滚筒的启动,停止按钮控制电动滚筒的运作;油泵电动的启动,停止控制油泵的运作。当油泵电机启动后,后桥油缸、支撑油缸、转向油缸和升降油缸、控制手柄联合操作,实现弧形筑堆机的运作,包括从行走位到筑堆位的转换或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支架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J]. 张庆朋.  山东煤炭科技. 2012(03)
[2]液压系统原理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J]. 罗江红.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3]液压支架液压系统设计的有用工具[J]. 李剑峰.  煤矿机械. 2011(08)
[4]带式输送机跑偏的原因与调试[J]. 刘元柱.  煤炭技术. 2011(08)
[5]某仓库钢桁架结构静动力有限元分析[J]. 杜双庆.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06)
[6]桁架设计一般方法和误区探讨[J]. 刘光伟,卿展波,张兴清.  山西建筑. 2011(17)
[7]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J]. 张乐超,陈宝峰,许沧粟.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0(12)
[8]汽车转向系统发展简述[J]. 丁志刚,宋洪烈.  海峡科学. 2010(12)
[9]谈汽车底盘开发过程[J]. 施善.  商用汽车. 2010(11)
[10]带式输送机桁架的参数化计算研究[J]. 张伟,李成华,刘裕.  矿山机械. 2010(19)



本文编号:3618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618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