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高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5 15:28
【摘要】: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动物源食品中的四环素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之一。由于食品样品基质较为复杂,在进行仪器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样品前处理过程。为了缩短样品前处理过程,本课题主要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法和皮克林乳液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四环素类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固相萃取的吸附剂,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用于检测鸡肉、鱼肉和牛奶中四环素的痕量检测。其主要内容如下:(1)以氧化石墨烯(GGO)和碳纳米管(CNT)的复合材料为支撑材料,四环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经冷冻干燥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和孔隙率的亲水性四环素泡沫型印迹聚合物。合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很好的区别开与四环素结构高相似的结构类似物土霉素,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四环素(Mw:444.44,19.31 mg/g)的最大吸附容量比其结构类似物土霉素高2倍(Mw:460.43,6.48 mg/g)。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热重分析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平衡结合实验、竞争性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详细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吸附机理和吸附性能。以四环素泡沫型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检测食品中四环素残留量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方法检出限(S/N=3)为1.27μg/kg。用该方法测定了牛奶、鸡肉和鱼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85.58%~116.87%,RSD为0.19%~8.92%。(2)以二氧化硅粒子为皮克林乳液的稳定剂,建立稳定的油水乳液,以四环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通过皮克林乳液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皮克林乳液法制备的MIPs为球状颗粒,SiO_2通过40%的HF腐蚀去除,并用甲醇/乙酸(v/v,9/1)溶液洗脱模板,在MIPs表面留下特异性的识别位点。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平衡结合实验、竞争性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详细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吸附机理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良好。将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鱼肉、鸡肉、牛奶和饮用水中的四环素残留进行了检测,在最佳条件下,方法检出限(S/N=3)为1.84μg/kg。加标回收率在74.89%~114.74%范围内,RSD分别在0.35%~9.81%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回收率。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7.3;TQ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永谊;8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J];教育导刊;2002年Z3期

2 张德晨,张丽;大牲畜使用四环素类当慎重[J];四川畜禽;1994年10期

3 YOSHI DNJI,裴显庆,王津生;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肉和鱼中四环素类的残留量[J];肉类研究;1988年01期

4 苟中坤;用塑料膜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四环素及同类化合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3期

5 陈琪瑞,庞开圻;四环素类手性吸附诱导剂对苯乙酮的不对称电还原的影响[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罗素琴;;第六讲 四环素类治疗的监护[J];中国农村医学;1988年06期

7 Z.Hostalek;Z.Vanek;周光悹;;四环素类的生物合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9年03期

8 韩韬;四环素类化合物抗肿瘤转移及其治疗其它疾病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9年06期

9 ChopraI,朱汝锦;四环素类的分子和临床[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4年03期

10 文学琴;吴芳草;刘芳;朱键;胡越;雷静静;王彩霞;陈相好;崔古贞;王琼;印琳;陈峥宏;谷俊莹;;幽门螺杆菌四环素耐药与16SrDNA突变的关系[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涛;李洪亮;杜新;;牛乳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其检测方法的比较[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2 海泉;张焕容;杨发龙;岳华;;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会智;褚青坡;石磊;周波;;抗生素配伍对仔猪粪便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相对丰度的影响[A];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鲁毅;杨蓉婕;孙挺;;二氧化钛-DGT装置测定水环境中的四环素[A];“一带一路,,引领西部发展”——2017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7年

5 苏立强;滕跃;王媛媛;秦世丽;;磁性壳聚糖表面印迹四环素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A];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6 方忠意;刘素梅;宋志超;陈蔷;杜红鸽;朱红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蛋中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玛尔江·巴哈提别克;王彦;王玉红;阎超;;应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技术检测鸡蛋中四环素类农兽药残留的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8 杜振霞;孙姝琦;梁家鹏;;牛肉中5种四环素类兽药残留的UPLC-MS/MS检测[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国平;;怎样科学使用兽药[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分会场——“坚持科技创新,建设海西现代畜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丹;高敏;孙艳梅;王旭明;韩梅琳;邹德勋;仇天雷;;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有机肥中15种抗生素残留[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王润华;常用口服药对营养素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山东省龙口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张铁鹰;8岁以下禁用四环素类药[N];健康时报;2008年

3 记者 何红梅 通讯员 岳振峰;深圳局:四环素类药残检测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4 陶春祥;四环素类药抗风湿新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任广河;用西药也讲忌口[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6 洪学;畜禽服药期间也要“忌口”[N];中国畜牧报;2003年

7 陈福新;西药也忌口[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庄生;再现活力抗顽疾[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畜禽喂兽药有讲究[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10 周文;服西药也需“忌口”[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旭;四环素在粘土矿中的吸附及降解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2 陈则友;水土环境中四环素对细菌的抗性诱导作用及生物可利用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3 刘佳露;磁性纳米CoFe_2O_4-电协同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四环素废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智丹;臭氧氧化复合电化学活性膜去除水中四环素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5 孔繁德;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及其耐药性分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冷一非;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特性及降解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7 池振兴;四环素类污染物毒性的微观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刘志猛;炭基电催化膜降解水中四环素机理与效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9 熊文广;抗生素耐药基因在动物肠道中的排布和在微环境中的消减规律[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10 王赛;基于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蜂蜜中四环素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硫化镉敏化吸附剂制备及吸附—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刘晓伟;铋基烧绿石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黄玉霞;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高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4 崔雨琦;Fe-MOFs/α-Bi_2O_3/g-C_3N_4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去除水中四环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蔡天晋;不同施肥方式影响下土壤胶体稳定性及其对四环素的吸附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文学琴;贵州部分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四环素耐药性分析及其16SrDNA突变和HefABC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年

7 程梦倩;四环素对金鱼肠道菌群耐受性和菌群结构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8 董高丽;高稳定性荧光铜纳米簇的制备及其生化分析应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

9 汤贝贝;铜—四环素络合对植物根系吸附和转移四环素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万高杰;超滤—吸附双功能膜的制备及其同步去除复合污染物的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8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28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