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注塑制品加强筋区域残余应力相关缺陷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02:47
【摘要】:注塑制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日用品等行业,人们对制品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制品残余应力会引起制品翘曲、缩痕、应力发白和开裂等缺陷,这些缺陷在聚丙烯等结晶型聚合物制品中更加明显。学者们对翘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对缩痕和应力发白现象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从局部残余应力角度对缩痕和应力发白现象进行定量阐述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企业一般通过反复试模来解决缩痕和应力发白,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会出现难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本文研究多加强筋PP制品,通过模拟和实验相结合提出缩痕和应力发白产生的判据,建立PP制品缩痕和应力发白缺陷产生的定量分析方法,从而为提高制品表面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通过Moldflow有限元模拟,得到注塑制品局部的应力分布规律。随着芯层残余应力的减小,应力发白区域的面积随之减小;随着次表层残余应力的增大,制品表面缩痕也随之增大。其次,通过退火处理得到和缺陷处结晶度相近的拉伸试样,对其进行高低温拉伸实验,得到应力发白和塑性变形时的应力状态。将模拟得到的缺陷处局部残余应力与实验相对比,对缺陷的产生与否进行判定。实现在产品设计阶段对缩痕和应力发白的预测,为减少无根据的试模提供技术手段。最后,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应力发白区域进行研究,发现应力发白是某一区域内大量微孔聚集,引起制品光学性能改变导致的;通过XRD实验发现应力发白会降低制品的结晶度,并且会影响晶型构成。表征实验说明应力发白只出现在制品芯层,由此验证了发白判据的准确性。此外,基于制品表面缩痕验证缩痕判定的准确性,通过外部气体辅助成型实现对缩痕改善,并解释了应力发白的产生会影响缩痕深度。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聚丙烯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属性;采用Moldflow模拟制品不同位置的残余应力分布,研究残余应力分别与缩痕和应力发白缺陷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某一温度下,缩痕和应力发白是否产生通过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判定,来实现缩痕和应力发白形成的预估,实现产品缺陷避免和引导工艺生产的作用。
【图文】:

常见缺陷,残余应力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聚合物具有可加工性好、加工成型效率高、质量轻和机械性能好的特点[1],,已成们广泛使用的工程材料之一,逐渐代替越来越多的传统材料。随着高分子科学的高展,新的聚合物种类不断被发现与改性,聚合物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延伸。针对不同的聚合物制品,聚合物有多种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挤出成型、吹塑成型胶硫化和注塑成型等。其中,注塑成型制品占塑料制品的 30%以上[2]。注塑成型能现制品形状的复杂化和定制化,并且注塑成型工艺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好。注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日用品等领域,对制品质量要求随着社会的也越来越严格。在注塑过程中,熔融聚合物经过保压和冷却阶段后在制品内部存在不均匀的温度场子取向和剪切场,而且聚丙烯还在不同的温度、取向和剪切作用下产生结晶。这些导致聚合物不均匀的收缩,从而产生残余应力。制品内部过大的残余应力,会使制生翘曲、缩痕、开裂和应力发白等缺陷。

示意图,充填过程,缩痕,保压压力


图 1-2 充填过程中的喷泉流[3]图 1-3 缩痕示意图痕的形成机理,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Lee 等[7]研究发生缩痕表层的残余应力有关,通过调整保压压力、熔体温度、模具温度等工艺参数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25.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家文;徐可为;李家宝;;残余应力研究概况[J];国际学术动态;1998年02期

2 辛向阳;周彤;;环芯法检测核电转子残余应力应用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杜畅;张津;连勇;袁孝民;Michael Y.Huo;;激光增材制造残余应力研究现状[J];表面技术;2019年01期

4 费星如;冉启方;;声弹性法测定残余应力原理和应用[J];无损检测;1984年05期

5 何家文;;残余应力测定专业十年工作回顾[J];无损检测;1988年05期

6 冉启方;;几种无损测定残余应力方法的比较[J];无损检测;1989年04期

7 蒋立强;吴克成;;残余应力的二维声弹性测量[J];无损检测;1992年05期

8 ;第19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7年04期

9 ;第19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第1轮通知)[J];机械工程材料;2017年04期

10 覃孟扬;贺爱东;叶邦彦;梁立东;周莉;;不锈钢微量润滑车削残余应力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5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云莉丽;雷钧;;随焊超声冲击对残余应力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程大勇;陆善平;郭义;;缓冲层对钎焊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的有限元法计算[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9年

4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6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韦智元;刘玉君;汪骥;;切割、焊接连续加工残余应力演变过程研究[A];奋发图强 圆梦海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文集[C];2014年

10 孙先锋;何志涛;秦力;张铁华;李宇千;税昱;;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与消除[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祝堂;说说镁合金铸件与焊件残余应力消除[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2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作用下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研究[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7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8 子君;SCM435表面改质新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9年

9 全荣;化合物层对软氮化处理钢残余应力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10 彭在美;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劲波;2024铝合金板材热成形过程的残余应力及金属流动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夏杰;铸钢件非对称环形焊缝残余应力分析与断裂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3 黄信达;切削加工残余应力解析预报的特征应变方法及其实验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李亚楠;7055铝合金厚板淬火—预拉伸残余应力演变及预测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5 韦智元;船体构件切焊连续加工中的残余应力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6 战崇华;残余应力作用下复杂曲面零件的变形分析、预测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7 修磊;大型复杂轮廓真空室焊接模拟及残余应力消除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8 王秋成;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消除及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会刚;H型钢矫直机理及有限元动态仿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树宏;航空铝合金厚板初始残余应力及其对铣削变形影响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佳伟;注塑制品加强筋区域残余应力相关缺陷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程文强;基于压痕非对称性的任意残余应力仪器化球形压入分析方法[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3 陶康;卫浴注塑件残余应力控制和检测工艺开发[D];厦门理工学院;2017年

4 李侯君;厚截面复合材料固化热—化学行为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陈加伟;金属残余应力声发射检测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年

6 龚军振;精密铣削加工工艺参数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7 董大林;齿轮钢电化学剥层设计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8年

8 黄鑫;喷砂处理对铝合金薄壁框架件形变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9 周亮;考虑初始残余应力的薄板焊接屈曲变形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10 张青;焊接顺序对T型接头焊接应力变形和扩散氢数值模拟的影响[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42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42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a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