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氮源调控丙酮丁醇梭菌合成丁醇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1:55
【摘要】:丁醇是一种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生物丁醇是丙酮丁醇梭菌以淀粉类物质为原料经ABE发酵的产物。目前国内外主要以碳源为出发点,试图寻求廉价碳源以降低生产成本,与氮源相关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以氮源为基础优化发酵培养基,以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解析氮源调控ABE发酵的机制,奠定氮源对丁醇产量影响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丙酮丁醇梭菌为研究对象,考察氮源种类对ABE发酵的影响,并结合单因素和Box-Behnken实验,确定发酵最优培养基为:木薯粉80.0g/L、豆粕10.9g/L、碳酸钙1.8g/L、硫酸锌 0.34g/L,K2HPO4-KH2PO4(1:1)0.5g/L。在最优培养基下,丁醇与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15.69 g/L和26.32 g/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 52.03%和 55.73%。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豆粕可显著提高溶剂产量,而乙酸铵则可缩短发酵时间。因此,探究添加豆粕-乙酸铵复合氮源是否可进一步提高ABE发酵效率。然而,无论是以木薯粉还是葡萄糖为碳源,复合氮源的添加会抑制约30%的丁醇产量。通过进一步发酵实验,发现乙酸铵中的NH4+是主要的抑制因子。NH4+的引入使丁醇与总溶剂产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90.28%和90.81%,总溶剂产量/葡萄糖利用量仅为0.090 g/g,严重影响溶剂产量及得率。为进一步研究NH4+在有机氮源存在的情况下调控ABE发酵的生理机制,从胞内微环境(NADH/NAD+、pH)、酶学水平以及转录水平多方面解析NH4+的抑制机理。最终明确乙酸铵为唯一氮源可缩短发酵时间,而在有机氮存在的情况下,NH4+将抑制NADH的利用,抑制丁酸乙酰乙酸酯CoA转移酶的酶活性并且使基因askA、buk、adc、ctfA、adhE以及bdhB表达量下调,进而抑制ABE发酵。
【图文】:

氮源浓度,豆粕,木薯粉


2.5.1.2氮源浓度的确定逡逑豆粕作为大豆提油后的副产品,近年来价格持续走低。对于工业化而言,低逡逑生产成本意味着高经济效益。由图2-1可知,随着豆粕浓度的增加,丁醇与总溶逡逑剂产量不断增加,增幅则是先增加后降低。相比于对照组,添加10邋g/L豆粕,逡逑丁醇与总溶剂产量可达11.15邋g/L和17.58邋g/L,提高5.49倍以及7.13倍。然后逡逑随豆粕浓度的增加,丁醇与总溶剂的增幅开始不断降低,当豆粕浓度为20g/L逡逑时其增幅仅为2.68%,此时豆粕浓度的增加对于溶剂产量作用不大。因此,从低逡逑成本高效益的角度而言,,工业化生产时豆粕的浓度可以选择为10邋g/L。逡逑r ̄i丙搦产I逡逑24邋(?逦_乙醉产a逡逑ri邋r?邋产邋a逡逑&灥产i逡逑itr逦_逦W逡逑I'2'逦|邋;|邋I逡逑I邋I逦I逡逑0逦I-邋5逦5逦10逦20逡逑S柏浓度%;L)逡逑图2-1氮源浓度对产量的影响逡逑Fig邋2-2邋Effect邋of邋nitrogen邋source邋concentration邋on邋yield逡逑2.5.1.3碳源浓度的确定逡逑碳源的浓度直接影响工业化的生产成本,故考察不同浓度的木薯粉对于逡逑ABE发酵的影响。由图2-2可知,随木薯粉浓度的增加,溶剂产量也随之增加。逡逑但是木薯粉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

木薯粉,浓度,碳酸钙,溶剂


2.5.1.4碳酸钙浓度的确定逡逑研究表明,CaC03既可充当缓冲剂调节发酵液中的高pH值,又可平衡产酸逡逑期时的NADH和ATP[78=79],从而促进溶剂生产。由图2-3可知,碳酸钙的添加逡逑均可促进溶剂生产。随碳酸钙浓度的增加,溶剂产量也不断增加,但超过2邋g/L逡逑时,产量又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额外添加2邋g/L碳酸钙,丁醇与总溶剂产量可逡逑以达到15.05邋g/L和22.68邋g/L,比对照组提高了邋30.53%以及29.82%。逡逑CZI内?产摄逡逑25邋-逦乙酵产1逡逑—I丁g产最逡逑丨邋HB:'洛剂产罱逡逑.mill逡逑0逦0?邋5邋J逦2逦3逦4逦5逡逑碳酸钙浓度(g/L>逡逑图2-3碳酸钙浓度对产量的影响逡逑Fig邋2-3邋Effect邋of邋CaC03邋concentration邋on邋yield逡逑2.5.1.5缓冲盐浓度的确定逡逑由图2-4可知,磷酸缓冲盐溶液的添加对于溶剂产量有促进作用。丁醇与总逡逑溶剂产量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K2HP04-KH2P04的浓度逡逑1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震;;豆粕:国内豆粕需求逐渐显现,豆粕供应充足弱势格局不变[J];当代水产;2015年08期

2 李鑫;李志刚;史仲平;;原料碳氮比对丁醇发酵两阶段发酵性能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年11期

3 姜莉;储江伟;;生物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4年02期

4 吴又多;齐高相;陈丽杰;白凤武;;可再生原料发酵生产生物丁醇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4年02期

5 苏会波;李凡;彭超;林海龙;;新型生物能源丁醇的研究进展和市场现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4年01期

6 丁国荣;郑勃;张海波;柴再胜;;丁醇市场分析及预测[J];化学工业;2012年06期

7 黄格省;李振宇;张兰波;李顶杰;任静;;生物丁醇的性能优势及技术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2年03期

8 陈中平;周安国;王之盛;刘大春;彭点懿;;米曲霉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年09期

9 高凯;李云;杨秀山;;影响丙酮丁醇发酵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案的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1年02期

10 陈丽杰;辛程勋;邓攀;任剑刚;梁环环;白凤武;;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菊芋汁生产丁醇[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建锋;生物转化—化学催化级联制备L-(+)-酒石酸[D];浙江大学;2016年

2 闻志强;以碱处理玉米棒芯为原料直接生产丁醇的厌氧梭菌混菌发酵过程及代谢工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李鑫;使用木薯原料和外部代谢调控策略提高丁醇发酵的丁醇/丙酮比[D];江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万冬梅;丙酮丁醇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柏大林;浑浊红球菌脂质合成底物的代谢调控机理[D];江南大学;2014年

3 殷艳飞;慈竹制丁醇工艺技术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周灿灿;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及高强度丁醇发酵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梁环环;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菊芋产丁醇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何景昌;丙酮丁醇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新工艺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2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52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