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金属有机骨架识别甲醛和硝基爆炸物的分子设计
【图文】:
MOF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晶体材料,,然而目前为止对于周期性结构的激发态逡逑的计算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为此需要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计算,截取过程如逡逑图4.1所示。其中4.1邋(a)是从M0FZn(L2)2_(CH2Cl2HCH30H)().67的晶胞中获得的具有逡逑-35邋-逡逑
complex邋6逦complex邋7逡逑图4.2邋(a-f)摘基苯和基元片段complex】形成的具有不同结合位点的氢键复合物,虚线代表形成逡逑二者之间形成的氢键逡逑Fig.邋4.2邋(a-f)邋Nitrobenzene邋and邋complex邋1邋formed邋the邋hydrogen-bonded邋complexes邋with邋different邋binding逡逑sites,邋the邋dotted邋lines邋represent邋the邋hydrogen邋bond逡逑-39邋-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560.1;O6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筱杰,陈丽蓉;化学及生物体系中的分子识别[J];化学进展;1996年03期
2 ;用分子识别技术除汞[J];硫酸工业;1999年04期
3 张俐,扬迎伍,阚建全,陈宗道;分子识别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3年02期
4 张毅民;张国栋;甘永江;苑珊;王虹;;丙氧基-2-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表征与分子识别[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肖斐;;分子识别研究的突破性进展[J];科学;1988年02期
6 曹瑛,何锡文;药物分子设计和核酸的分子识别分析[J];分析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7 陈淑华,李东红,袁立华,赵华明;杯芳烃类受体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1999年04期
8 陆国元,万小宾,金传明,宋伟;新的氨基酸受体的合成和分子识别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7期
9 褚良银,朱家骅,陈文梅,Takeo Yamaguchi,Shin-ichi Nakao;膜孔中有线形接枝链的微囊的分子识别型控制释放特性研究(英文)[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张宇辉,董赫,童爱军;发光性受体的分子设计与分子识别[J];分析试验室;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尔康;;探讨分子识别和特异性-亲和性及特异性评判药物筛选[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晋卫军;梁文娟;卫洪清;;利用卤键构建分子识别和化学传感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3 赵胜芳;吴校彬;陈年友;叶发兵;王孟华;;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meso-四(4-羧基苯基)卟啉对麦芽糖的分子识别[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郑小明;;分子识别过程的热力学半定量研究(Ⅰ)[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刘育;;纳米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子——基于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育;;超分子体系中分子识别的热力学起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刘芳;何卫江;王艳华;陆国元;;水-气界面的分子识别[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朱传凤;李冰石;潘革波;王琛;万立骏;;新的功能有机薄膜中的分子识别研究[A];全国第七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STM'7)论文集(一)[C];2002年
9 于海佳;彭英华;王晓辉;赵超;李奚;曲晓刚;;金属配合物及无机碳纳米管对生物的分子识别及其潜在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嘉媚;杨莉梓;欧光川;姜隆;鲁统部;;基于大环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识别、活化与组装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洋 田野;生物分子识别研究取得新成果[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翊;聚糖类脂衍生物仿生物膜分子识别功能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张永斌;氮萘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化学小分子识别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3 张晓兵;用于电化学与光化学传感器研制的单卟啉与双卟啉类分子识别载体的制备与分析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孙得志;分子识别过程的热力学半定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1999年
5 郝雅琼;基于桥联双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及相关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韩翠平;环糊精的纳米界面组装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盛瑞隆;新型光化学传感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分子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8 陈煜;单官能化柱芳烃的合成、自组装及其选择性分子识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向清祥;新型大环多胺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超分子识别与仿酶催化作用[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陈健;分子识别的特征指数判据研究[D];浙江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文倩;卟啉—组氨酸体系的合成及其分子识别行为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陈春梅;几种大孔硅基超分子识别材料制备及其吸附铯的基础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谢辉;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免疫分子识别[D];暨南大学;2006年
4 郑小燕;冠醚类化合物分子识别与超分子器件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国栋;系列β-环糊精缩水甘油醚类衍生物:合成、表征和分子识别[D];天津大学;2006年
6 严泽民;富硫有机化合物的配位组装及分子识别[D];苏州大学;2003年
7 汪素芳;β-环糊精及化学修饰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刘一;聚集诱导发光现象在糖类分子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敏娟;基于分子识别的溶菌酶和博来霉素光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锐钧;金属有机骨架气体吸附与分子识别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8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5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