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炼焦煤煤岩特性对焦炭质量影响规律
发布时间:2020-05-27 02:55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柳钢炼焦煤进行工业分析、粘结性分析、煤岩特性分析以及炼焦煤所炼焦炭质量进行分析,分析了炼焦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之间的关系;炼焦煤煤岩特性与焦炭气孔结构参数和焦炭光学组织间的关系;炼焦煤所炼焦炭气孔结构参数、焦炭光学组织与焦炭质量间的关系;根据不同配煤方案提出了柳钢煤岩强粘比的划分依据,并研究煤岩强粘比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炼焦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1_((9(61)))与炼焦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_(8)(6))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线性关系。(2)随着炼焦煤的煤化度逐渐增加,其所炼焦炭气孔率表现为先变小后增大趋势、气孔平均直径表现为变小的趋势、气孔壁平均厚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柳钢所用煤样中肥煤和焦煤所炼焦炭气孔壁平均厚度最厚、气孔率最低。(3)把炼焦煤煤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分布区间0.6-0.8%、0.7-0.9%、0.8-1.2%、1.1-1.5%、1.3-1.7%、1.7-1.5%,利用这六个区间分析并确定了所用煤样的煤岩特性与所成焦炭光学组织间的定量关系。(4)焦炭光学组织中的中、粗粒镶嵌组织对焦炭的冷态强度以及热性质有非常大的影响,中、粗粒镶嵌组织的含量越高对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性质就越好。总结并分析焦炭气孔结构参数和焦炭光学组织两方面的因素,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5)根据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与所炼焦炭质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柳钢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区间在0.9-1.4%所占比例为煤岩强粘比。当煤岩强粘比在53%左右时,其所成焦炭_(40)达到最大值、_(10)达到最小值。随着煤岩强粘比的逐渐增大其所炼焦炭CRI和CSR分别呈现降低和变大的趋势,当煤岩强粘比大于53%后其所炼焦炭CRI变小、CSR变大的趋势开始减缓。
【图文】:
图 2-1 M-2 预磨机 图 2-2 抛光机Figure 2-1 M-2 pre-mill Figure 2-2 Plishing machine2.4.5 测定利用 HD 型全自动显微光度计进行反射率及分布的测定。此仪器是由计算机、HD 型双目光显微镜、显微镜光度计、自动扫描台、数据采集系统、扫描物台控制系统、光电转换系统、电机系统和电源系统等组成。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6948-2008 要求进行测定,待测定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的把测得随机反射率转换成平均最大反射率,并相应的生成0.1阶或0.05阶的反射率分布图。测定的过程为全自动扫描,相应的镜头为×10 目镜、×50 的油浸物镜,测定的面积为 1.0cm×1.0cm 的范围内测定 1 万个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两次实验。
图 2-1 M-2 预磨机 图 2-2 抛光机Figure 2-1 M-2 pre-mill Figure 2-2 Plishing machine2.4.5 测定利用 HD 型全自动显微光度计进行反射率及分布的测定。此仪器是由计算机、HD 型双目光显微镜、显微镜光度计、自动扫描台、数据采集系统、扫描物台控制系统、光电转换系统、电机系统和电源系统等组成。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6948-2008 要求进行测定,待测定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的把测得随机反射率转换成平均最大反射率,并相应的生成0.1阶或0.05阶的反射率分布图。测定的过程为全自动扫描,相应的镜头为×10 目镜、×50 的油浸物镜,,测定的面积为 1.0cm×1.0cm 的范围内测定 1 万个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两次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20.1
本文编号:2682836
【图文】:
图 2-1 M-2 预磨机 图 2-2 抛光机Figure 2-1 M-2 pre-mill Figure 2-2 Plishing machine2.4.5 测定利用 HD 型全自动显微光度计进行反射率及分布的测定。此仪器是由计算机、HD 型双目光显微镜、显微镜光度计、自动扫描台、数据采集系统、扫描物台控制系统、光电转换系统、电机系统和电源系统等组成。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6948-2008 要求进行测定,待测定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的把测得随机反射率转换成平均最大反射率,并相应的生成0.1阶或0.05阶的反射率分布图。测定的过程为全自动扫描,相应的镜头为×10 目镜、×50 的油浸物镜,测定的面积为 1.0cm×1.0cm 的范围内测定 1 万个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两次实验。
图 2-1 M-2 预磨机 图 2-2 抛光机Figure 2-1 M-2 pre-mill Figure 2-2 Plishing machine2.4.5 测定利用 HD 型全自动显微光度计进行反射率及分布的测定。此仪器是由计算机、HD 型双目光显微镜、显微镜光度计、自动扫描台、数据采集系统、扫描物台控制系统、光电转换系统、电机系统和电源系统等组成。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6948-2008 要求进行测定,待测定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的把测得随机反射率转换成平均最大反射率,并相应的生成0.1阶或0.05阶的反射率分布图。测定的过程为全自动扫描,相应的镜头为×10 目镜、×50 的油浸物镜,,测定的面积为 1.0cm×1.0cm 的范围内测定 1 万个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两次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2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泽凯;胡弘毅;程实;袁妮妮;李翔;;焦炭反应性(CRI)和焦炭反应后强度(CSR)的相互关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年16期
2 肖文钊;;再论商品煤混煤类型的判别方法[J];燃料与化工;2015年02期
3 白云起;白洋;孔小红;丁颖;凌贵斌;;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与焦炭强度预测[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尹丽文;;我国已查明煤资源分布特点与开发利用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3年04期
5 白永建;许德平;王永刚;;煤岩显微类型对成焦性能的影响[J];燃料与化工;2013年01期
6 郭瑞;汪琦;;焦炭CRI和CSR指标的产生、发展和应用[J];炼铁;2012年01期
7 梁建华;史世庄;张康华;彭靖;雷耀辉;吴琼;;煤中灰成分催化指数的相关性[J];洁净煤技术;2011年01期
8 张代林;曾涛;李伟锋;王培珍;郑明东;;煤焦显微结构特征与焦炭性质的关系[J];钢铁;2011年01期
9 秦志宏;李兴顺;陈娟;张丽英;侯翠利;巩涛;;煤的黏结性来源及形成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爱国,周淑仪;煤岩显微组分与焦炭显微结构组成之间关系的研究[J];煤化工;199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寓韬;不同炼焦煤显微组分特点及其对结焦性能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2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828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