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工艺条件及助剂对吕梁高硫肥煤热解过程固相氮脱除规律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2:21
【摘要】: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取暖季雾霾天数持续增长,究其原因,冬季燃煤是导致雾霾天气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北方部分农村及城郊地区无法普及“煤改电”、“煤改气”、“集中供暖”,致使原煤散烧现象在偏远地区随处可见。散烧煤主要是民众冬季采暖、餐厨,工农业生产供热等,煤质多为低阶劣质煤。煤散烧特点是点散面广,相关部门难以监管,且炉具缺乏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因此原煤散烧是不容忽视的一类污染源。目前,洁净焦炭替代民用散烧煤取得了显著效果。其思路是首先在制备过程中控制燃料硫、氮元素的含量,预先达到了燃料的清洁化、绿色化,在燃烧源头可以达到减排效果,目前洁净焦炭具备高固硫率、低燃点以及优良的燃烧性能,更加适用于民用炉具使用,但由于在研发制备过程中对洁净焦炭的脱硝性能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导致燃料中的氮含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因此降低洁净焦炭中氮含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考察热解气氛、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及煤颗粒粒径对热解产物中焦炭氮含量的影响规律,确定出吕梁高硫肥煤热解实验最佳研究条件。其次将单一铁助剂和复合铁镍助剂分别引入洁净焦炭的制备过程中,其中对于复合助剂的负载借助了溶胀浸渍处理的方法,研究铁镍复合助剂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对产物焦炭氮的影响,确定了铁镍复合助剂最佳的负载比例,最后采用现代表征仪器TG-MS、XPS、XRD、BET等对实验样品的热解行为、元素组成、物相及表面物理结构进行测试,确定和推断了吕梁高硫肥煤热解过程促进煤中氮脱除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机理,主要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吕梁高硫肥煤中氮元素的存在形态有4种,分别为五元环吡咯氮(N-5)、六元环吡啶氮(N-6)、环内部氮结构季氮(N-Q)及氮氧化物氮形态(N-X),其中吡咯型氮、吡啶型氮以及氮氧化物氮之和约占85%,在原煤中处于煤分子边缘的氮含量较大。吕梁高硫肥煤中矿物质主要为高岭土、石英、硅铝酸钙、碳酸钙及硫铁矿等,采用盐酸、氢氟酸酸洗脱灰处理后,原煤中仅剩硫铁矿;(2)吕梁高硫肥煤热解过程利于固相氮脱除的最佳工艺条件,热解载气为50ml/min氩气、粒径大于80目、升温速率5℃/min;(3)热解温度700~1000℃时固体产物焦炭中氮元素存在形态,与原煤中氮元素存在形态相比,随着温度的升高,吡咯氮含量在焦炭中的比例降低,而吡啶氮含量升高。吡咯氮随温度的升高会向更稳定的吡啶氮转化,但在1000℃下,吡啶氮占比也降低,在热解温度800℃时,氮氧化物氮基本消失。(4)负载的单一助剂铁对原煤热解过程氮脱除效果显著,在热解温度800℃、900℃、1000℃时,且负载质量分数为0.8%时均达到最佳,1000℃脱除率达到91.10%,采用溶胀浸渍方法负载的铁镍复合助剂极大的改善了煤颗粒的孔结构参数,有利于助剂的高效负载,并对固相氮脱除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5)固定床评价装置上对原煤、900℃热解焦炭、负载单一助剂铁900℃热解焦炭、负载铁镍复合助剂900℃热解焦炭四种固体燃料进行燃烧实验,其释放的氮氧化物浓度逐渐降低,NO_x释放量由大到小具体顺序为:原煤900℃热解焦炭负载单一助剂铁900℃热解焦炭负载铁镍复合助剂900℃热解焦炭。热处理及负载助剂等处理对制备洁净煤基燃料是有效的。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5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研究(Ⅰ)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1年05期

2 马洪亭;王芳超;杨国利;郝夙枫;王明辉;;三种典型医疗废物热解过程的差热分析[J];化工进展;2012年04期

3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脱硫脱氮效应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曾凯斌;蒋斌波;陈纪忠;;竹材热解过程的动力学[J];化工学报;2006年02期

5 王成刚,朱军,韩景智,赵秦生;碳酸锰热解过程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年01期

6 刘翔;张洋;孙军;丁涛;曹燕;;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的狼尾草热解过程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文,王娜,李保庆;用热重法研究不同煤种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龙卫泽;孙进;公育红;;生活垃圾热解过程中组分的热力学平衡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7年01期

9 刘大海;张守玉;涂圣康;金涛;施登宇;裴育峰;;五彩湾煤中钠在热解过程中的形态变迁[J];燃料化学学报;2014年10期

10 张成;李婷婷;曲世俊;李冬;陈刚;;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释放形态及分布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修健;张秋民;关wn;何德民;许英梅;;利用热重分析方法验证油页岩和煤共热解过程中发生协同作用的现象[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代林;李伟锋;郑明东;;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颖莉;魏凤华;李亚妮;;中药牡蛎煅制热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4 徐龙;杨建丽;刘艳;刘振宇;马晓迅;;废轮胎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逸出特征[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周仕学;郭俊利;赵长青;任鹏;刘文涛;;强粘结性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龙;吕国志;朱小峰;张国权;冯伟;唐方方;张廷安;;氯化铝溶液喷雾热解过程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李娜;甄明;冯伟;赵斌;宋银敏;智科端;刘全生;;不同变质程度煤燃烧反应性及FT-IR分析其热解过程结构变化[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8 覃宗华;万泉;李姗姗;傅宇虹;谷渊涛;牛延慧;杨美稚;;蒙脱石-烟草混合物热解过程的热红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9 余广炜;廖洪强;蔡九菊;;聚氯乙烯与煤混合共热解过程中HCl析出特征[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10 秦志宏;郭伟;李春生;;煤中有机氯和溴的GC/MS分析与赋存形态研究[A];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下)[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城市污泥热解过程中的热分析及热解气的净化[D];燕山大学;2018年

2 吕超;金属氯化物热解过程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7年

3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周强;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李震;煤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氯的变化迁移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崔童敏;快速热解过程中煤生物质初次破碎机理及其化学结构变化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7 王美君;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汉鼎;稻草烘焙过程和后续热解过程中氯和钾的迁移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9 田科;有机固体废物热解过程中氮氯的迁移及制备催化剂机理探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石磊;煤共价键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阶段解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玉川;工艺条件与助剂对褐煤热解过程固相硫脱除规律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赵聪;工艺条件及助剂对吕梁高硫肥煤热解过程固相氮脱除规律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海杰;褐煤热解过程氧的迁移与调控[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4 时鹏;微波场强化印尼油砂热解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5 姚兰;玉米芯低焦油热解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肖博文;水蒸气对煤热解过程硫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何勇;辽河稠油热解过程及产物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8 石国京;新疆低质炼焦煤改质炼焦及热解过程煤化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9 张青云;生物质与煤共热解行为及煤焦质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10 李聪;废弃印刷线路板热解过程的传热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3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83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