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蜂粮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液态发酵条件

发布时间:2020-06-22 14:34
【摘要】:蜂粮是是蜜蜂在蜂巢中将采集到的花粉团咬碎后用蜂蜡封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形成蜂粮。本研究以天然蜂粮作为参考,分离并研究蜂粮中蜂花粉发酵含有的微生物,筛选获得优良发酵性能的菌株,并采用液态小型发酵罐进行发酵实验。最后对人工蜂粮和天然蜂粮部分营养成分进行初步比对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天然蜂粮作为参考,分离并研究蜂粮中含有的微生物,确认其分属杂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红酵母属Rhodotorula;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Lactobacillus rhamnosus;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乳酸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对分离鉴定的菌5、6、7、8、9、10、12七种乳酸菌株进行产酸活性测试,通过测定培养液pH值和可滴定酸,菌8的产酸活性最强。测定乳酸菌的抑菌活性时,7株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存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6外的乳酸菌对大肠杆菌也存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菌7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现有抑菌活性,而其余菌株对其无明细抑制作用。对指示真菌的抑菌活性具体为,菌6、7、8、12对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余菌株未检测到对其的抑菌活性;菌5、6、8、10等对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综合乳酸菌的产酸活性和抑菌活性,最终选择菌8作为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株,并测定出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5℃,pH值为6。(3)设计实验优化乳酸菌在小型液态发酵罐中的发酵条件。以乳酸菌活菌数、感官评分等试验评价指标,确定发酵的接种方式为乳酸菌单独发酵。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蜂粮液态发酵工艺进行响应面分析,通过求解乳酸菌活菌数(10~7cfu/g,以Y_1表示)与感官评分(Y_2)对自变量装液量(A)、乳酸菌接种量(B)、发酵温度(C)和搅拌转速(D)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到实际最优提取条件为:装液量(v/m)为8.4、乳酸菌接种量(v/v)为10.3、发酵温度为33℃、搅拌转速为436 r/min、发酵周期为4天。(4)通过检测还原糖、总糖、粗脂肪、粗蛋白、α-氨基酸等指标评判人造蜂粮和天然蜂粮的营养价值,发酵后的人工蜂粮总糖增加了22.45%,粗脂肪降低了0.58%,粗蛋白增加2.18%,氨基酸总量增加0.49%,由此可以看出,花粉经过发酵后,各种营养成分有了较大的改变。实验采用SDS—PAGE电泳法,发现发酵成为蜂粮后未见原花粉中相对分子量为23 kD的蛋白,由于有报道己分离并确定出致敏蛋白是一些相对分子质量在20 kD~40 kD的酸性蛋白,因此一定程度地说明了发酵后花粉的致敏性蛋白被消除,但是需要在动物上进一步实验才能加以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920.1;Q93
【图文】:

菌落形态,蜂粮,菌落形态,样品


图 2.1 天然蜂粮样品菌落形态(A:孟加拉红培养基;B:MRS 培养基;C:MC 培养基;D:LB 培养基)Fig.2.1 Colony morphology of natural bee bread samples(A: Bengal red medium; B: MRS medium; C: MC medium; D: LB medium)通过对天然蜂粮样品中的菌种进行分离,涂板后观察菌落形态特征,将不的菌落依次编号为菌 1~12。2.5.2 基因组提取:对 12 种初步分离的菌落提取基因组 DNA。

电泳图,电泳图,基因组,菌落


图 2.2 菌落基因组电泳图(1-12 泳道分别对应 1-12 号菌落编号;Marker: 1 kb DNAMarker)Fig.2.2 Colony genome electrophoretic diagram(Lanes 1-12 correspond to colonies number 1-12 respectively;Marker: 1 kb DNA Marker)结果:成功提取了 12 种菌落的基因组 DNA,-20℃保存备用。2.5.3 特异性引物的 PCR 扩增:以 1-12 号菌的基因组作为模板,用 Its1 和 Its4 进行 1~4 号菌的 PCR 反应,引物 gyrb 进行 5~12 号菌的 PCR 反应,以期获得清晰的特异性条带,为后续研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祥伟;王静;高夫超;吕云岭;赵占鳌;韩伟;;天然蜂粮的营养成分分析[J];中国蜂业;2012年Z4期

2 朱军莉;王晔;励建荣;;生物保鲜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细菌素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05期

3 叶雪飞;阮辉;冯石开;朱承亮;何国庆;;发酵乳杆菌增殖培养基营养因子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10年05期

4 马春丽;张兰威;;高产酸性能乳酸菌的筛选及产酸机理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1期

5 孙丽萍;徐响;;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对油菜蜂花粉破壁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年06期

6 敖晓琳,张小平,李诚,鲁妮,Kristina Lindstrm;川西高原牧区自然发酵酸乳中优良乳酸菌性能测定及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7 朱奇,刘国富,郭善利,陈彦,吴玉厚;双歧因子人工蜂粮保健食品及抑瘤作用研究[J];食品科技;2004年01期

8 苏松坤,陈盛禄;茶(Camellia sinensis)蜂花粉及其蜂粮的营养成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苏松坤,陈盛禄,余旭平,林雪珍,胡福良;花粉和蜂粮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苏松坤,陈盛禄,余旭平,林雪珍,胡福良;花粉和蜂粮中霉菌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学沛;意大利蜜蜂天然成熟蜂粮菌种鉴定及人工蜂粮发酵影响因素的探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5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25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2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