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大肠杆菌生物合成水杨酸

发布时间:2020-07-26 12:05
【摘要】:水杨酸在医药和化妆品行业有重要的应用,而粘糠酸则是塑料和多种化学品生产的重要前体化合物。传统的的生产模式在生产水杨酸和粘糠酸的过程中都会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绿色生物合成的生产方式给当代发展带来了希望。本实验阐述了利用微生物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生物合成水杨酸和粘糠酸的菌株构建和优化过程。在我们实验室之前的生物合成粘糠酸和水杨酸的研究基础,我们采用了RED基因重组的方法在大肠杆菌ATCC31884菌株的基因组上建立了一个水杨酸的高产平台。首先选取了不同强度启动子将合成水杨酸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通过莽草酸途径生产水杨酸,并找到了最优的菌株进行下一步优化;然后敲除了水杨酸生产途径的竞争途径,使水杨酸的产量增加一倍;再自下而上加强水杨酸的上游途径,为上游基因替换了强启动子之后发现水杨酸的产量是加强前的两倍;最后将菌株的水杨酸生产与细菌自身代谢生长相偶联。一步步的优化水杨酸的产量,最终得到水杨酸的摇瓶发酵产量为1.51 g/L。并利用该水杨酸高产平台发酵粘糠酸,得到粘糠酸摇瓶产量为 2.6g/L。本实验与已经报道的大肠杆菌生产水杨酸的方法不同,在水杨酸高产平台的构建中,抛弃了质粒构建的方法,直接采用了在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上重组合成水杨酸的基因,使得到的水杨酸高产菌株更为稳定,由此高产平台发酵下游产物也更加的方便简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245.4;TQ920.1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连接片,同源重组


逦逦逡逑图2-1邋RED重组示意图逡逑Fig.邋2-1邋The邋schematic邋of邋RED邋reorganization逡逑RED基因整合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同源重组的方法。逡逑1.先用Overlap邋PCR的方法将两个同源臂和卡那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片断连接起逡逑

途径,箭头,基因,生物合成途径


图3-1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逡逑蓝色箭头代表大肠杆菌自身的途径,紫色箭头代表外源途径;红色字代表敲除基因,绿色字代表逡逑加强基因。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4P,赤藓糖4-磷酸;DAHP,邋1-羧基-2-脱氧-D-葡萄糖-6-逡逑磷酸;Pyr,丙酮酸;ICS,异分支酸合成酶;IPL,异分支酸-丙酮酸裂解酶;PPA,预苯酸;逡逑

重组片段,聚合酶,基因,片段


逡逑图3-3邋T7RNA聚合酶重组片段制备逡逑M为5000bp邋DNA邋marker;邋2-3为T7RNAp-KAN与上下游同源臂连接片段逡逑Fig.邋3-3邋Gene邋fragment邋of邋T7RNAp邋for邋recombination逡逑M邋is邋a邋5000bp邋DNA邋marker;邋2-3邋is邋a邋T7RNAp-KAN邋and邋upstream邋and邋downstream邋homologous邋arm逡逑junctions逡逑2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谷静;;麻痹性贝毒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蛋白组学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刘耘,宗敏华,杜伟;有机硅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年03期

3 柳川;弘志;徐万祥;;最初的酶是蛋白质,还是核酸?[J];世界科学;1987年08期

4 OSarmu NEGISHI;谢晓凤;;茶提取物中黄苷的甲基化作用和咖啡碱的生物合成[J];茶业通报;1987年02期

5 大村智;供田洋;陈代杰;;脂肪酸生物合成阻断剂浅蓝菌素的应用[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2期

6 田中宽;高桥秀夫;徐积恩;;放线菌育种的现状和展望[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7年04期

7 陈代杰;许文思;周光悹;;盐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J];医药工业;1987年01期

8 曾晓雄;茶叶香气中萜烯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与茶树无性系分类[J];福建茶叶;1988年02期

9 刘毓英;~(35)S标记L型胱氨酸的生物合成[J];核技术;1988年01期

10 廖福荣;蛋氨酸干扰产黄顶孢霉对缬氨酸的摄取[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戈;曹瑛;应天翼;陈冀胜;;蓝藻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支庆庆;于雷;贺竹梅;;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基因组挖掘[A];广东省遗传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4年

3 肖毅;;通过基于代谢表型差异的体内群体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生物合成效率[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支庆庆;贺竹梅;;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初步研究[A];第12届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5 张保才;钱前;李家洋;周奕华;;水稻中的纤维素生物合成:水稻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周东坡;平文祥;迟彦;朱婧;赵凯;马玺;;树状多节孢生物合成紫杉醇相关基因的筛选[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玉泉;;利用成像质谱和组合生物合成发现和创制新型活性化合物[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刘钢;;头孢菌素生物合成中的自噬研究[A];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9 李香云;余剑波;;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A];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7年

10 李笑岩;曲洪林;金昌洙;袁文丹;孙旭红;都鹏超;柴勇;;医学概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说课设计[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其峰;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14年

2 冯卫东;硒氨酸具有独特的生物合成路径[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蒋明 通讯员 谈弋;庆大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揭示[N];健康报;2014年

4 尤新;开发有利于健康的生物合成功能配料[N];中国食品报;2009年

5 ;稀有天然药物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解小如;淄博开工生物合成柴油项目[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钱铮;日本新发现加速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陈臣 邝兆明;华工专家发现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N];广东科技报;2011年

9 张田勘;生物合成阿片类药物:又一把双刃剑[N];中国医药报;2016年

10 李生;组合生物合成促进大环内酯类新药开发[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改造木糖非磷酸化代谢途径及莽草酸途径生物合成高附加值产物[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张艳艳;milR在米尔贝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黄胜;三环咔唑生物碱neocarazostatin A生物合成中新型级联修饰反应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萨巴克;菊叶薯蓣中的皂素生物合成调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沈璐妍;PGC1α介导线粒体生物合成参与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受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廖志华;紫杉醇前体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和抗癌萜类吲哚生物碱的代谢工程[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华燕;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8 贾素娟;东方拟无枝酸菌HCCB10007遗传操作系统建立及黄色色素生物合成基因功能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9 郑重;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的改性和生物合成[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尚广东;基因工程组合生物合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天昭;引导糖基转移酶在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胞外多糖生物合成中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刚;电催化耦合生物合成体系用于CO_2到高附加值化合物转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王凌云;抗肿瘤天然产物CC-1065和YM-216391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王宁;硫化亚铁的生物合成及催化脱氯性能探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陈锡玮;真菌免疫抑制剂霉酚酸侧链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6 柳乐璇;大肠杆菌生物合成水杨酸[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7 陈华;林可霉素A分子中反式4-正丙基脯氨酸单元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8 肖婷;抑制多聚糖生物合成诱导UPR对细胞的保护作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彭钧渤;肝再生增强因子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中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10 周舟;酪氨酸诱导拟南芥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0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70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c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