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白音华褐煤可溶物的结构特征及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0-08-02 10:22
【摘要】:褐煤水含量高,不适宜直接燃烧和气化,但高的挥发分和氧含量有利于其在温和条件下热解和热溶转化。同时,热解是煤气化、液化、燃烧和焦化的初始阶段,研究煤热解过程中有机质的释放规律对科学调控这些煤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依次利用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丙酮、甲醇和等体积的丙酮/二硫化碳对白音华褐煤进行分级萃取,得到萃取物和萃余煤。再用甲醇、甲苯和等体积的甲醇/甲苯混合溶剂在350oC下依次对萃余煤进行热溶,得到热溶物和热溶残渣。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300~700oC对白音华褐煤进行热解,得到焦油、半焦和气体,再对热解半焦采用萃余煤相同方法进行热溶得到半焦热溶物和热溶残渣。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实时直接分析质谱(DART-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萃取物、热溶物、焦油、萃余煤、半焦以及热溶残渣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白音华褐煤在甲醇中的萃取率为7.02%,而分级萃取总收率仅为9.37%(daf),表明甲醇对白音华褐煤大分子网络结构中游离的有机质具有较好的溶解性。GC/MS分析表明,白音华褐煤石油醚萃取物中烷烃含量为56.76%,甲醇萃取物则以芳烃为主,且菲衍生物含量最高。DART-MS分析表明,各级萃取物的平均分子量在271~464 Da,等价双键数(DBE)值集中在5~20。萃余煤在甲醇、甲苯和甲醇/甲苯混合溶剂中的热溶物产率分别为9.29%、6.62%和5.93%,总连续热溶的热溶物产率达21.84%。热溶物中GC/MS可检测化合物以脂肪烃和芳烃为主,甲醇热溶物、甲苯热溶物和甲醇/甲苯混合溶剂热溶物中脂肪烃和芳烃总相对含量分别为94.76%、94.58%和85.20%。DART-MS分析表明,三种溶剂热溶物的平均分子量在433~501 Da。在热重分析仪上考察了白音华褐煤的热解反应性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白音华褐煤热解过程的平均反应级数为1.52,通过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计算白音华褐煤非等温热解过程中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02.65k J/mol和413.45 k J/mol。固定床热解实验表明,白音华褐煤热解转化率和气体产率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热解温度低于600 o C时,热解焦油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热解温度高于600 o C,焦油产率随温度升高有所降低。焦油的GC/MS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焦油中酚类的相对含量增加,并以苯酚和甲基苯酚为主;焦油中烷烃/烯烃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并且烷烃从C11到C28连续分布。白音华褐煤有机质在300-500 o C随热解温度升高迅速逸出,热解半焦的热溶物产率明显降低。与热解焦油相反,高温热解半焦甲醇热溶物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很低,这说明300-500 o C热解过程中白音华褐煤大分子网络结构中大量酚类化合物释放和含氧官能团的分解。不同温度半焦的甲苯和甲醇/甲苯混合溶剂热溶物均以脂肪烃和芳烃为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脱硫脱氮效应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文,王娜,李保庆;用热重法研究不同煤种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李文,王娜,李保庆;煤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及机理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4 常丽萍,赵娅鸿;煤中固有矿物质在热解过程中对氮释放的影响[J];煤炭转化;2005年02期

5 张代林;李伟锋;曾涛;郑明东;王培珍;;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2期

6 张成;李婷婷;曲世俊;李冬;陈刚;;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释放形态及分布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1期

7 钱慧娟;;炭化木材的特性分析[J];林产化工通讯;1991年01期

8 郑瑜,黄清镇,谢伟文,张琳娜;三核铁甲酸配合物的热解过程及其若干催化活性碎片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93年03期

9 何文绚;;三重桥氧三核铁丙酸配合物热解过程的研究[J];化学通报;1993年04期

10 李文,王娜,李保庆;煤催化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产物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代林;李伟锋;郑明东;;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修健;张秋民;关wn;何德民;许英梅;;利用热重分析方法验证油页岩和煤共热解过程中发生协同作用的现象[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仕学;郭俊利;赵长青;任鹏;刘文涛;;强粘结性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颖莉;魏凤华;李亚妮;;中药牡蛎煅制热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5 崔爽;;MOFs热解过程的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余广炜;廖洪强;蔡九菊;;聚氯乙烯与煤混合共热解过程中HCl析出特征[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7 王宝凤;李丽荣;黄亚茹;朱永满;亢强;张进军;;冠醚在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对As和Pb变迁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王龙;吕国志;朱小峰;张国权;冯伟;唐方方;张廷安;;氯化铝溶液喷雾热解过程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9 龙世刚;孟庆民;汪志全;冯新华;毛鸣;;废塑料热解过程气相成分分析及造粒方法的选择[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10 杨昌炎;姚建中;杨学民;林伟刚;;麦秸分级预处理物料的热解过程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琳;基于分子结构的褐煤挥发分释放及氮转化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李超;烟煤流化床热解机理以及挥发产物组分分布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干旭波;柴油机Urea-SCR系统还原剂添加过程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王美君;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李震;煤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氯的变化迁移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7 桂本;基于二次反应最小化条件下聚氯乙烯热解过程及初生产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石磊;煤共价键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阶段解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9 周强;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胡亿明;木质生物质各组分热解过程和热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玲;高有机硫焦煤与高挥发分烟煤共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2 黄慧君;褐煤热解过程中氧的迁移规律[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羊;煤/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生物质碱金属迁移与催化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田继林;玉米芯挥发分对褐煤热解过程及其产物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5 乔治;稻草热解及与煤共热解过程中钾与氯的迁移转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6 田由甲;白音华褐煤可溶物的结构特征及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冯晓博;褐煤中有机氧的赋存形态及在热解过程中迁移规律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唐艳玲;稻秸热解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叶紫青;热解过程和气化过程中原煤和煤焦的形态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10 何亮;落叶松树皮热解过程中的传热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8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78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0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