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环氧低聚硅氧烷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03 18:13
【摘要】:POSS(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quloxane)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凭借特有的Si-O-Si六面体无机框架结构,且顶角Si原子可引入反应或非反应性基团,从而可设计成性能各异的POSS单体并用来改性聚合物。人们优先考虑利用纳米尺度的POSS与聚合物相容性良好这一特征用来改性环氧树脂,而且多官能度POSS可以通过物理共混或化学键合的方式提供交联点,生成了致密的网状结构,使得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及力学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课题制备了两种环氧基POSS并将其用于环氧树脂改性,对固化后的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测试,期望涂层的性能得到改善和提升。基于此,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原料,盐酸催化下进行水解缩聚制得环氧基笼形低聚倍半硅氧烷(EP-POSS)。在FT-IR、NMR、GPC等多重分析手段证明达到预期结构,TGA曲线可看出其热稳定性良好,AFM结果表明了EP-POSS成膜性略差。而且进行了系列实验探讨反应温度、pH、水量、溶剂及反应时间对EP-POS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60在反应温度为30℃下,pH=3~4,甲醇和乙醇按1:1混合且溶剂与单体用量为M_S:M_R=4,n(Si-OR):n(H_2O)=1:2的条件下持续反应20h,制得了性能良好的目标产物。(2)EP-POSS作为添加组分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双氰胺(DCD)为固化剂,对制备的系列涂层进行了热性能、介电性能测试,探究了EP-POSS与固化促进剂用量、不同官能POSS及固化工艺对改性环氧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P-POSS以环氧树脂3wt%的剂量引入环氧体系,提高了涂层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同时相对介电常数降低。促进剂剂量为0.5wt%,协同固化效果优异。选用不同POSS改性时,涂层性能均有所改善,但发现ph-POSS和MA-POSS改性效果与EP-POSS改性相比,涂层性能略差。并且在100~120℃下固化30min时,涂层的综合性能较好。(3)采用半封闭笼状七聚倍半硅氧烷三硅醇ph-T_7(OH)_3与二甲基一氯硅烷在缚酸剂三乙胺作用下生成了中间体T_7~(3H)-POSS,再利用Si-H键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发生双键加成反应,制得三缩水甘油基低聚倍半硅氧烷(T_7~(3EP)-POSS),并与水性环氧树脂、水性丙烯酸树脂复配进行改性。通过IR、NMR及TGA对初步合成产物进行结构和热稳定性测试;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TEM)主要观察改性乳液的粒径、Zeta电位和内部结构,测试了漆膜表面的浸润能力,探究了T_7~(3EP)-POSS用量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_7~(3EP)-POSS及改性涂层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且T_7~(3EP)-POSS的添加量为3%时,漆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23.5
【图文】:

外观图,物化性能,聚硅氧烷,环氧


聚硅氧烷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环氧表 2-3 EP-POSS 的物化性能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 pH 液体 7 1

AFM图,反应进程,催化剂,酸性强弱


图 2-8 EP-POSS 的 AFM 图Fig. 2-8 AFM diagram of EP-POSS.3 合成工艺讨论.3.1 催化剂对 EP-POSS 合成反应的影响催化剂在水解缩聚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酸性(HCl、FeCl2等)条件作用下,以合成单种 POSS,产率虽低,但是反应进程可以有效地控制。而碱性催化(NaOH、OH 等)有效地促进水解缩合反应的进行,反应进程不容易控制且副反应也较多,制备产品是多种 POSS 的混合物,分离工序复杂。再者,催化条件过强,环氧基团极易发开环反应。综合考虑,本文选择盐酸作为该体系的催化剂,探讨酸性强弱对 EP-POSS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 2-4 所示。表 2-4 催化剂酸性强弱对 EP-POSS 的影响Table 2-4 Effect of catalyst acidity on EP-POSS体系 pH 1 2 3 4 5 6

环氧树脂固化,进程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 合成路线首先将定量自制 EP-POSS 用适量 DMF 完全溶解后,旋蒸除去溶剂,为保证没有残留,需在真空烘箱 40℃×60min 烘焙后得到的透明液体备用。然后称取设定质量氧树脂 E51 和双氰胺(DCD)控制体系中氨基与环氧基团的物质的量比为 1:1,加热混合均匀,随后加入上述处理好的 EP-POSS(E51 质量分数的 10%),将环氧树脂剂引入此体系使固含量约为 60%,室温下充分搅拌混合并在 50℃下进行脱泡处理,倒入涂有脱模剂的模具中选择梯形温度 80、100、120℃各 1h 进行固化反应。马口铁样板制样方法如下:一定质量的 EP-POSS/环氧树脂预反应物溶于环氧树脂剂中配制成 60wt%的溶液,将此溶液喷涂或刷涂于干净的马口铁表面,室温下流平 10min,然后将样板置于烘箱中固化,主要用于涂层基本性能及力学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刚;饶秋华;张海浪;陈奕汐;;巯基-苯基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5年06期

2 袁刚;饶秋华;张海浪;陈奕汐;;巯基-苯基聚倍半硅氧烷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J];热固性树脂;2016年03期

3 马凤国;刘涛;;苯基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5年02期

4 袁刚;饶秋华;陈奕汐;张海浪;;巯基聚倍半硅氧烷合成的影响因素[J];热固性树脂;2015年04期

5 赵春宝;赵玮;秦玉芳;张楠楠;;氰酸酯树脂/八(γ-氯丙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复合材料[J];塑料科技;2012年01期

6 于海波;梅雨艳;王丹;王泽旭;李振;;八叠氮基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J];有机硅材料;2012年01期

7 李镇江;梁玮;张林;;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材料;2012年06期

8 张凯;李磊;陈广新;李齐方;;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晶粒诱导的聚乳酸结晶行为及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1期

9 张凯;范敬辉;马艳;;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在聚合物中的应用[J];塑料科技;2009年12期

10 邹其超;余欢;陈浩;;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改性环氧的制备及表征[J];热固性树脂;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福平;郭万平;谢海波;郑强;Chang-Sik Ha;;聚倍半硅氧烷空心球的简易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尚红梅;曹新宇;马永梅;李引乾;王佛松;;透明柔性甲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的制备和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刘慧;朱庆增;姚丙建;胡若飞;胡元营;李正强;;结晶性正丙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灯旭;杨文艳;李立国;冯圣玉;刘鸿志;;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基体构筑多孔聚合物[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5 牛余忠;杨正龙;陈厚;刘希光;蒙延峰;;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巯基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实验为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0分会:高等化学教育[C];2014年

6 宋晓艳;李齐方;;磁性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鼎声;;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松军;徐伟箭;胡淑爱;;聚倍半硅氧烷-硫酸杂化无水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刘薇;张庆;张兰;;新型POSS有机无机杂化SPME涂层对农药的富集[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15年

10 田春蓉;王建华;孙杰;梁书恩;程克梅;;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在聚氨酯弹性体中的应用初探[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春宝;含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易玉林;大环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功能化及其用于制备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材料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倪勇;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于海波;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高秋爽;聚酰亚胺/梯形聚倍半硅氧烷杂化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韩金;含环形齐聚倍半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东志;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室温硫化硅橡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年

8 张骏;官能化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应用及利用植物油改性聚合物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9 吴连斌;有机硅/噻唑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夏勇;基于巯—烯点击化学有机硅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云;环氧低聚硅氧烷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倩;功能型聚倍半硅氧烷的包覆改性及应用开发[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彩霞;含Eu~(3+)/Tb~(3+)的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4 徐倩倩;稀土配合物多面体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杂化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海艳;稀土/桥联聚倍半硅氧烷杂化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刘涛;乙烯基苯基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7 金梦;多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材料的孔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8年

8 王孕峰;聚倍半硅氧烷/对位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7年

9 程钢;低聚倍半硅氧烷为碳源制备有序分级孔碳及电容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高婷婷;聚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超疏水皮革涂膜的构筑与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80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80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