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物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过程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921
【图文】:
(DE3)-pRSF-aad-ldh10-fdh为研究对象(图1-2),在摇瓶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3 L发酵罐水平大肠杆菌BL21(DE3)-pRSF-aad-ldh10-fdh的培养条件,共表达酶的诱导条件、全细胞转化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条件以及探究了外源添加葡萄糖在全细胞催化过程中的作用。图 1-2 大肠杆菌 BL21(DE3)-pRSF-aad-ldh10-fdh 中苯乳酸生物合成途径Fig. 1-2 The phenyllactic acid biosynthetic pathway engineered into E.coli BL21(DE3) harboringpRSF-aad-ldh10-fdh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在摇瓶水平上,针对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种类和浓度进行优化,在获得较多菌体前提下,与原始的 TB 培养基相比,需要减低发酵培养基的成本,为 3 L 发酵罐水平培养菌体奠定基础。(2) 在 3 L 发酵罐水平上,研究了搅拌转速、通气量和分批补料策略对重组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按时间取样测定体系中残糖浓度和菌体密度并且通过在线软件监测pH 和溶氧的变化。(3) 在 3 L 发酵罐水平上
图 3-16 苯乳酸从头(葡萄糖)合成途径Fig. 3-16 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 of PLA from glucose将细胞诱导培养后,离心收集,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5 g/L、10 g/L、15 g/L0 g/L)重悬,37oC 培养 20 h。如图 3-17 所示,与标准品的色谱质谱图对比,发酵液 与 标 准 品 具 有 相 同 的 液 相 出 峰 时 间 和 m/z , 说 明 大 肠 杆 L21(DE3)-pRSF-aad-ldh10-fdh 可以将葡萄糖(不添加底物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乳酸据标准品与样品的峰面积,计算出不同实验组别中苯乳酸的含量。STANDARD 0.05mg/mlTime2.00 4.00 6.00 8.00 10.00%020180626-7 1: TOF MSMS ES-TIC3.41e3AreaArea%100.00Area314.26Height3394Time4.294.29314STANDARD 0.05mg/mlm/z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010020180626-7 582 (4.287) 1: TOF MSMS 165.00ES-165.1402147.173.0119.1103.1148.1166.1120180626-3 1: TOF MSMS ES-TIC1.90e3Area4.29168110020180626-3 586 (4.316) 1: TOF MSMS 165.00ES-165.1130
其中一组同时加入 1%葡萄糖(图3-19b),电镜结果显示,用 20 g/L 苯乳酸处理大肠杆菌 BL21(DE3)-pRSF-aad-ldh10-fdh,细胞结构变化不大,细胞膜损伤不明显;当同时用苯乳酸和 1%葡萄糖处理细胞时,细胞膜的表观形态与仅仅用苯乳酸处理的结果几乎一致,说明 20 g/L 苯乳酸对大肠杆菌BL21(DE3)-pRSF-aad-ldh10-fdh 细胞膜完整性影响可以忽略,葡萄糖的加入也未引起任何细胞形态变化。图 3-19 大肠杆菌 BL21(DE3)-pRSF-aad-ldh10-fdh 电镜图(a)仅采用 20 g/L 苯乳酸处理 8 h;(b) 用 20 g/L 苯乳酸和 1%葡萄糖处理 8 hFig. 3-19 Cold FESEM images of E. coli BL21(DE3) harboring pRSF-aad-ldh10-fdh.(a)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20 g/L PLA for 8 h; (b)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20 g/L PLA and 1% glucose for8 h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lke Schmidt ,毛绍麟;由D、L-苯丙乳酸盐消旋混合物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J];氨基酸杂志;1988年02期
2 徐绪温;;光谱法测定复合氨基酸注射液中 L-色氨酸、L-苯丙氨酸和 L-酪氨酸含量[J];医药工业;1988年08期
3 唐钺,陈琦;利用酵母菌细胞转化肉桂酸生成L-苯丙氨酸[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6期
4 高博;杨宏伟;宋文琦;张煜星;管萍;;分子模拟辅助设计L-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J];化学通报;2019年03期
5 仇欢;姜伟立;刘福强;公彦猛;姜琦;刘树洋;赵伟;;树脂吸附法分离去除阿斯巴甜缩合母液中L-苯丙氨酸的特性与机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8年01期
6 赵胜;刘永飞;廉政;刘燕霏;张大伟;;L-苯丙氨酸调控tyrP启动子强度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7 石炜;段月姣;阚洪柱;杨t 苹;胡文浩;;(S)-4-苄基-2-VA唑烷酮的合成工艺改进[J];合成化学;2010年04期
8 章文军;张静;苑志忠;;稀土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J];化工进展;2011年07期
9 罗艳;孙登明;;聚L-苯丙氨酸/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对乙酰氨基苯酚[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10 王均胜;韩小琴;朱燕舞;王燕;邓宁;何建波;;新型含氨基酸官能团的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铭;杨顺楷;杨亚力;;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固定化细胞生产L-苯丙氨酸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铭;杨顺楷;杨亚力;;固定化粘红酵母细胞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翁建勇;侯蔺桐;陈娇娇;;手性pH敏感凝胶P(AAc-co-AAc-L-PheEt)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海岩;L-苯丙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代谢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2011年
2 张传志;谷氨酸棒杆菌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系统改造及发酵优化[D];江南大学;2014年
3 付新建;超分子有机凝胶和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圣祖;由苯丙氨酸衍生物凝胶剂形成的超分子有机凝胶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李剑;手性硫脲及离子液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合成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周s
本文编号:2789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8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