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重质油沥青质缔合行为的电学表征

发布时间:2020-09-03 10:35
   沥青质是石油中极性最强,杂原子含量最高的组分,研究它的缔合性,极性以及聚集介尺度行为对于重质油的开采、储运、加工等过程具有深远意义。本论文分别以海上稠油、油砂沥青、四川混渣三种原料的正庚烷沥青质为研究对象,利用稀溶液法测定了沥青质的平均偶极矩,以表征其极性;利用~1H-NMR谱图关联得到了沥青质的平均结构参数,以表征其缔合性。研究结果表明,海上稠油沥青质的极性最强,四川混渣沥青质的极性最弱,极性与平均相对分子量大小无明显关系;随着沥青质极性下降,H/C增大,金属杂原子总量降低,芳碳率降低,缔合度降低。由此表明,沥青质杂原子含量越高,极性越强,缔合性越强。利用电学方法探究了外加电场频率、溶剂、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沥青质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频时直流电导率是主要的电荷传递方式,电导率大小取决于溶液极性、粒子浓度和运动速率,而非离域π键;低频耗散效应的强弱与外加电压周期和溶液极性成正比,能使介电常数显著增加,介电常数还与偶极子数量和极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低频时的介电损失主要来源于直流电导率,其大小受到直流电导率和电场频率的共同影响,高频时,溶液粘度、偶极子浓度对于介电损失的影响更为显著。利用粘度法和介电弛豫谱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时沥青质缔合体的粒径,结果表明,粘度法中,沥青质在高浓度区出现多种缔合层次,校正了高浓度区相对粘度的计算;对于同一种沥青质,特性粘度、等效球体直径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油砂沥青沥青质的直径在2.37~3.14nm之间,四川混渣沥青质直径在2.06~2.90nm之间;介电弛豫谱图中存在两个或三个明显的偶极子特征损失峰,表明溶液中存在不同的缔合体;两种沥青质溶液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缔合体粒径相差不大,由此可以看出,介电损失峰位置的确定对仪器及实验过程均需要较高精度。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E621
【部分图文】:

沥青质,油砂,稠油,沥青


第三章 沥青质结构性质相关性研究.2.2 透射电镜观察沥青质缔合形貌的探索为了直观观察甲苯溶液中沥青质分子的缔合形貌,利用透射电镜对沥青质进行观烘干后的正庚烷沥青质放入玛瑙研钵,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研磨半小时使得沥青质水乙醇中呈现悬浮状态,进行观察。三种沥青质的透射电镜图如图 3-3,3-4 所示。

沥青质,油砂,稠油,四川


3.2.2 透射电镜观察沥青质缔合形貌的探索为了直观观察甲苯溶液中沥青质分子的缔合形貌,利用透射电镜对沥青质进行观将烘干后的正庚烷沥青质放入玛瑙研钵,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研磨半小时使得沥青质无水乙醇中呈现悬浮状态,进行观察。三种沥青质的透射电镜图如图 3-3,3-4 所示。(a) (b) (c)图 3-3 200nm 分辨率下海上稠油沥青质(a)四川混渣沥青质(b)油砂沥青沥青质(c)颗粒形貌Fig3-3 TEM pictures of HSasp(a), SCasp (b) and YSasp(c)200 nm 200 nm 200 n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革;;塔河油田沥青质稠油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J];断块油气田;2010年04期

2 张磊;李传;阙国和;;石油沥青质的吸附行为——Ⅰ吸附机理及研究方法[J];石油沥青;2007年05期

3 王予军;石油沥青质的化学和物理─Ⅰ石油沥青质的定义和分离[J];石油沥青;1995年04期

4 孔庆云,要丹,韩芳,李铁,李振广;沥青质地球化学研究的初步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3年03期

5 张艳芳,梁文杰,刘晨光;对孤岛及单家寺沥青中沥青质的 X-射线衍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9年03期

6 王艳婷;郭继香;;沥青质沉积分散技术发展探讨[J];广东化工;2016年14期

7 宁俐;;伊朗Y油田轻质油沥青质沉积的预测分析[J];化工管理;2014年29期

8 闵令元;;油田开发的潜在危害——沥青质沉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2期

9 张庆轩,杨国华,杨普江,王保三;石油沥青质在烃中的稳定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1期

10 W.A.Limanoka,田兴国,李泓平,李维安;在电潜泵应用过程中沥青质的沉积[J];国外油田工程;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秀枝;刘冬云;张智华;徐广通;;沥青质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波谱研究[A];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顾春华;云志;;锑锡金属间化合物脱沥青质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邹滢;宋丽;翁惠新;;辽河减渣中金属铁的赋存与分布特征[A];上海市石油学会中青年科技论文集(2007)[C];2007年

4 孙昱东;杨朝合;山红红;沈本贤;;渣油加氢转化过程中沥青质结构单元的变化[A];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卢贵武;郑庆彬;李英峰;;沥青质聚沉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徐明进;李明远;吴肇亮;AlfredA.Christy;林梅钦;;沥青质和胶质的界面膜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徐明进;李明远;吴肇亮;林梅钦;;沥青质和胶质的乳状液稳定性及其界面膜性质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祝庆军;魏相霞;姚臻;曹X;;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酰亚胺化程度对含沥青质模拟原油降凝减粘性能影响[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9 王继乾;李明;邓文安;张龙力;阙国和;;克拉玛依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与生焦过程的化学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朵;Ezequiel Orlandi;S忮bastien Simon;Johan Sj銉blom;Malin Suurkuusk;;微量热法研究沥青质与烷基苯衍生物型抑制剂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厉涛;梳型共聚物与蜡、沥青质/胶质的组装行为对原油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赵玉建;稠油中沥青质井下裂解及应用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潘银华;生物降解作用对辽河原油化学组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4 廖泽文;沥青质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

5 刘洪安;道路沥青降蜡改性与老化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6 于双林;渣油加氢体系胶体性质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王颖;稠油微波加热降粘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8 李道山;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吸附及碱的作用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9 边颖慧;新型酞菁化合物的合成、聚集及对石油重组分缔合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王继乾;添加物对渣油热反应生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自然;重质油沥青质缔合行为的电学表征[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孙士昌;不同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贺兰雁;模型聚芳烃沥青质分子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湘潭大学;2018年

4 苏梅;渣油原生与次生沥青质含硫结构及性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王智超;油砂热解过程中沥青质的结构变化[D];东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顾春华;锑锡金属间化合物脱沥青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贾英;注CO_2含沥青质重质原油沉积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8 李英峰;石油沥青质缔合体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和抑制剂的筛选[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沙建军;渣油热解结焦抑制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康剑翘;沥青化学组成结构与宏观性质关联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本文编号:2811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11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a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