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2,3-二氧代吲哚啉-1-N-苯基乙酰胺合成及CDC25B抑制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09:40
   靛红(Isatin,ISA),又名2,3-吲哚二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及人体内的重要的天然产物,其在脑内海马等部位有较高的分布,也是龙虾等海洋动物生存所需的内源性活性因子。目前已报道靛红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神经保护、抗氧化等诸多生物活性,且具有较低的毒性。此外,磷酸酶CDC25B和PTP1B作为肿瘤药物研究的新靶点,其生物学机制也逐渐被揭示。为了寻找生物活性强,毒副作用低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Isatin衍生物,本文以取代苯胺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2个系列共27个Isatin衍生物,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分为两个系列:第一系列以取代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Sandmeyer合成法得到Isatin结构,再通过与N-氯乙酰基苯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经薄层色谱技术(TLC)跟踪检测反应,利用重结晶纯化化合物方法得到了15个Isatin衍生物(4a-4o),并进行了其对CDC25B和PTP1B抑制活性的评价;第二系列以我们先前研究的生物活性较好的先导结构6-溴代靛红为目标结构,通过与不同取代的N-氯乙酰基苯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经薄层色谱技术(TLC)跟踪检测反应,利用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纯化化合物方法得到了12个6-溴代靛红衍生物(5a-5p),并进行了其对CDC25B和PTP1B抑制活性的评价。结果显示:在化合物4a-4o中,绝大多数衍生物对CDC25B(IC_(50)=3.2-23.2μg/mL)和PTP1B(IC_(50)=2.7-21.4μg/mL)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h对磷酸酶CDC25B和PTP1B具有最好的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3.2μg/mL和2.7μg/mL。在细胞毒性活性测试中,化合物4h对Hela、A549和HCT116癌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此外,化合物4h在体内的colo205异种移植瘤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肿瘤抑制活性。在系列二中,大部分化合物对CDC25B和PTP1B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k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最强,IC_(50)值分别为3.87μmol/L和2.9μmol/L。化合物5k对三种癌细胞株(Hela、A549和HCT116)也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活性。此外,化合物5k在体内colo205异种移植瘤模型中显示了有效的肿瘤抑制活性。主要结论:本文在先导化合物靛红的基础上,对靛红母核及其1位N原子上引入了各种取代基团,合成了两个系列的Isatin衍生物,对其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做了相关试验,初步评价了其抗肿瘤活性,并探讨了其构效关系;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4h与5k进行了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为进一步研究新一类的生物活性高、副作用少的抗肿瘤药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460.1
【部分图文】:

抗肿瘤药,细胞周期,抗肿瘤抗生素,拮抗物


亚硝基脲类)、抗代谢药物(嘧啶类、叶酸拮抗物)、抗肿瘤抗生素(蒽醌类)、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等,其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周期,如图1-2所示。图1-2 不同的抗肿瘤药作用于细胞周期Fig 1.2 Different antineoplastic drugs act on cell cycle

烷化剂,结构通式


4图1-4 生物烷化剂结构通式Fig 1.4 The general structures of bio-alkylating agents烷化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和最大家族之一的抗肿瘤药物。自1942年应用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以来,烷化剂已成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中最主要的一类药物。生物烷化剂抗肿瘤的活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作用:第一,烷化剂将烃基附着在DNA的碱基上,这一过程导致DNA被修复酶打成碎片,烷基化碱基便可阻止DNA的合成,并阻止受损DNA的转录;第二,烷化剂致使DNA受损是通过在DNA内的原子间形成横桥而达到的,即两个碱基被烷化剂连在一起,横桥可以在DNA的一个分子里形成或连结两个不同的DNA分子

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结构式


程导致DNA被修复酶打成碎片,烷基化碱基便可阻止DN转录;第二,烷化剂致使DNA受损是通过在DNA内的原两个碱基被烷化剂连在一起,横桥可以在DNA的一个分子NA分子,使得DNA不能被分离,复制和转录则不能完成。酸配对错误,导致发生突变,且这样的错误配对不被纠正物及其抗肿瘤机制指能与体内代谢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或拮抗代的化学结构与体内的核酸或蛋白质代谢物相似。,5-FU,图1-4)是第一个根据一定设想而合成的抗代谢药的抗嘧啶类药物,对消化道癌及其他实体瘤有良好疗效,地位。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图1-4)是一种叶酸还原的合成,而后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对各类型急性白血病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绒;朱婷婷;;N-取代-2-氯乙酰胺合成方法的改进及表征[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4期

2 余汉取;乙酰胺救治氟乙酰胺鼠药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2年03期

3 赵鲁青,杜平华,朱世真;乙酰胺法快速检定药品中绿脓杆菌方法的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1997年05期

4 王靖芳,冯彦琳,李慧妍;N,N-二(1-甲庚基)乙酰胺萃取铼的研究[J];稀有金属;1995年03期

5 白吉洪;张则芳;;二氯代乙酰乙酰胺的气相色谱分析[J];农药;1986年03期

6 苏德模,特玉香;用乙酰胺快速检定药品中绿脓杆菌的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年02期

7 周石洋;陈玲;;N-(4-羟基苯基)-乙酰胺的合成及表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8 庞维海;杨帆;楚文海;尹大强;;饮用水中氯代乙酰胺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2期

9 吴莉莉;张萌萌;王轶星;奚奇辉;虞燕萍;;化妆品中氯乙酰胺检测方法的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5年04期

10 畅伟贤;管国锋;姚虎卿;;水-醋酸-N-甲基乙酰胺体系的等压汽液平衡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光辉;任丽君;;乙酰胺法快速检定绿脓杆菌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范新阳;;超大剂量安定、乙酰胺治疗氟化物中毒12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3 叶鸿伟;陈宏章;张祖彬;;~1H~(13)C及~(19)F核磁共振关于苏式1-对甲砜苯基2-二氯乙酰胺3-氟1-丙醇结构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4 张会菊;盛剑玉;陆霜;李红梅;彭新华;程广斌;;由2-硝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合成N-(3-氨基-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A];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工药物(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张春水;郑珲;刘克林;何毅;候小平;;麦角酸二乙酰胺片剂的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分析[A];中国质谱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蔡开聪;杜芬芬;刘亚男;刘佳;;氮甲基乙酰胺中酰胺-Ⅰ带振动频率的静电转换图[A];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7 方业广;方维海;崔刚龙;;α-二乙基重氮乙酰胺的光诱导沃尔夫重排机理的理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C];2017年

8 陈晓阳;吴起;林贤福;;脂肪酶-乙酰胺协同催化的加成反应及多组份串联反应研究[A];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玉凤;林生;蒋跃平;徐成博;朱承根;石建功;;板蓝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10 田兴涛;任丽君;;N-取代苯基苯乙酰胺氯化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卫跃川;曹漫征;潘前进;百余中毒群众缺药救急药 监部门出马化险为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张欣;新华制药及时救助哈市中毒人群[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徐澄;酒后不做7件事[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敏;酰胺基室温熔盐中金属电沉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2 陈晓阳;水解酶催化多功能性与小分子调控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一鸣;应用ABEEM/MM探究Na~+与氮-甲基乙酰胺、水及乙醇之间的相互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2 陈文波;2,3-二氧代吲哚啉-1-N-苯基乙酰胺合成及CDC25B抑制活性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3 李应敏;苯氧乙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D];宜春学院;2019年

4 张佩文;多孔材料负载离子液体在吸收SO_2、NO_2、CO_2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5 唐玉婷;含氮六元环乙酰胺衍生物合成与抗肿瘤活性[D];湖南大学;2017年

6 容学斌;纺织染化助剂中羟乙基乙二胺和2-氯乙酰胺的测定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谷伟;2-芳氨基乙酰胺和3-芳基VA唑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李岩刚;锌诱导α,β-不饱和酮与α-溴代乙酰胺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盛剑玉;N-(3-氨基-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的合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邵闪;新型含能氧化剂N,2,2,2-四硝基乙酰胺酸的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9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19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