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高压热处理条件下CuZnAl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09:44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非石油路线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低碳醇(C_(2+)OH)具有较高的辛烷值,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燃料添加剂,更可以直接用来替代传统液体燃料。目前,由合成气直接制低碳醇的催化剂存在许多问题,如价格昂贵、活性不高、反应条件苛刻、产物种类过多、甲醇过多等,这些不足之处都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规模化运用。鉴于浆态床的特性,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完全液相法。前期研究发现,由此法制得的CuZnAl催化剂在合成甲醇过程中意外发现产物含有较多乙醇,但由于催化剂的性能对结构非常敏感,导致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压力和高压下不同热处理时间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反应过程中副产物(烷烃和CO_2)的生成,分别研究了高压条件下热处理N_2气氛流速和添加剂的影响。利用XPS、XRD、H_2-TPR、NH_3-TPD和N_2物理吸附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催化剂在高压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有利于尖晶石的形成,此时催化剂中Cu~+物种的量减少,表面酸量发生了改变,并形成了具有较大孔容和孔径的孔道结构。当热处理压力为1.0 MPa时,催化剂性能最好。2.延长高压热处理时间增强了催化剂中各物种间作用力,生成尖晶石量更多,催化剂中Cu~+物种的量发生了改变,表面酸量减少,但孔容和孔径均增大。当热处理7 h时,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最高。3.催化剂组分摩尔比中较多的Al增大了表面酸量,产物中烃类选择性较高,减少催化剂组分摩尔比中的Al使烃类产物选择性降低,但此时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也降低。4.增大高压热处理N_2气氛流速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小,也没有起到降低烃类选择性的作用。5.碳纳米管的加入对抑制水煤气反应作用较小,催化剂的性能反而下降。Sn的加入虽然抑制了水煤气反应的进行,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也较高,但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明显。6.改变CuZnAl催化剂的工艺条件对醇类产物的链增长能力有较大影响。催化剂中存在适量的Cu~+物种可以增强Cu~+-Cu~0双活行位点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此外,较小的弱酸占比,较大孔容和孔径均有利于反应过程中低碳醇的生成。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643.36;TQ223.1
【部分图文】:

液相法,传统方法,催化剂,课题组


图 1-1 完全液相法与传统方法工艺比较Fig. 1-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mplete liquid phase preparation and traditional method.1.4 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本文研究内容1.4.1 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众所周知,Cu 基催化剂是用于合成甲醇的催化剂,但将 Cu 基催化剂加入碱金属改性后可使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升高。由于 Cu 基催化剂成本低廉,如果能通过 Cu 基催化剂制得高选择性的低碳醇,那将在工业应用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 Cu 基催化剂制低碳醇的研究。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将完全液相法制备的 CuZnAl 催化剂用于浆态床一步法合成 DME 时,催化剂稳定性较好,在持续近 20d 的反应时间内未发生失活[62]。俞林美[63]在使用完全液相法制备的 CuZnAl 催化剂合成甲醇时意外发现产物中含有较多乙醇(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飒,汪贤来;低碳醇在钾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脱水[J];化肥工业;1996年01期

2 郁正容;;小氮肥厂改产低碳醇设想方案[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7年06期

3 李永丹;赵九生;朱淳礼;张鎏;;低碳醇催化剂与催化历程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1987年01期

4 倪家生;;复配型多功能高效润湿剂通过技术鉴定[J];精细化工信息;1987年09期

5 柴国墉;;合成气直接合成低碳醇的工艺技术分析[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8年04期

6 远松月;汪景春;蔡水玉;;恒温下分析合成低碳醇产物[J];分析化学;1988年06期

7 林维明;黄传荣;甘世凡;王盛明;唐通;;熔铁系催化剂上CO—H_2合成低碳醇碳链增长机理[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9年06期

8 白波,刘振义,林炳雄;HZSM-5分子筛酸中心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9年01期

9 ;报刊摘要[J];石油化工;1989年01期

10 ;煤基低碳醇转化工程中心成立[J];能源化工;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学斌;代小平;;钨掺杂硫化钼/镁铝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2 周洪;韩一秀;韦勇强;梅拥军;;低碳醇/水溶液中的蠕虫胶束流变行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屈皓;李建立;张玉龙;苏海全;谷晓俊;;钾改性MoO_3纳米棒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4 刘金尧;李东洲;高鸿锦;孙素琴;朱起明;;加温加压“原位”发射红外检测方法在研究合成低碳醇反应机理中的应用[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5 亢彬;白凤华;胡瑞珏;张玉龙;谷晓俊;苏海全;;助剂对热解法MoP催化剂合成气制低碳醇催化性能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6 刘贵龙;曹昂;韩通;王联防;刘源;;Cu-Co/ZrO_2催化剂在低碳醇合成反应中的失活研究[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7 张伟;杨守斌;杨秀成;金杨福;宁文生;;浸渍顺序对CuFe基催化剂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8 马春辉;梁雪莲;李海燕;林国栋;张鸿斌;;低碳醇合成用Ni-修饰碳纳米管促进Ni-Mo-K高效新型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贺思慧;屈皓;苏海全;谷晓俊;;一步法合成K-M-Mo_2C(M=Fe,Co,Ni)催化剂及其合成气制低碳醇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10 王亚文;侯亮;李建立;谷晓俊;苏海全;;等离子体处理Mo_2N在合成气制低碳醇中的催化性能[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吴金慧;我又创两项国际领先生物化工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记者 武兵;立县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覃华;齐齐哈尔大项目撑起新脊梁[N];光明日报;2010年

4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研究院2010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N];河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代平;二氧化锆基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和酮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黄利宏;合成气催化转化制低碳醇用新型催化剂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王慧敏;合成气制低碳醇铑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性能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季德春;一氧化碳水合制低碳醇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谢威;Mn掺杂K-Co-Mo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CO加氢合成低碳醇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苏俊杰;钴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直接制备低碳醇的构-效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7 瑙莫汗;合成气制低碳醇碳化钼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岳义智;载体上原位生长类水滑石制备负载型双金属纳米催化剂[D];天津大学;2016年

9 刘贵龙;钙钛矿为前驱体的CuCo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皓月;高压热处理条件下CuZnAl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凡凡;K促页硅酸盐衍生的镍钼催化剂对合成气制低碳醇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3 李欲洋;CNTs掺杂/促进Ni-Mo-K硫化物和钙钛矿型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郭少霞;钙钛矿为前驱体的Co-Ga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5 孙璇宇;Cu-Co催化剂上合成气制低碳醇碳链增长过程的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康娜;Co-Ga基催化剂用于CO/CO_2+H_2制低碳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7 彭露;用于合成气制备低碳醇的铑基纳米催化剂的研制[D];福州大学;2017年

8 史欣坪;合成气制低碳醇氮掺杂碳纳米管负载铜铁催化剂的促进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9 欧阳碧;Pt/Co_3O_4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合成低碳醇反应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10 许希彩;咪唑型离子液体萃取分离含低碳醇二元共沸体系[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1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21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