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药渣和煤共热处理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分布规律

发布时间:2020-10-02 10:29
   药渣类生物质多以植物的根、茎、叶类为主,形态复杂、含水率高、能量密度低,其氯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含量相对较高,在燃烧的过程中,极易产生二VA英。将药渣与煤炭混合燃烧,可以有效的改善燃烧活性,提高发热量。而在绝氧热解的条件下,则不会有二VA英的形成。本文选取低阶煤(神木煤)和中药渣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TG-FTIR联用分析法研究煤与药渣共热解过程的热解参数,建立动力学模型;通过红外分析煤与药渣共热解过程的气体组分;然后利用双温区管式炉分别对煤、中药渣及其混合样品进行热解、燃烧研究,并对热解固体产物进行燃烧试验,结合EDS和XRD分析手段,对试验所得的气体、固体、液体中的氯离子进行离子色谱检测分析,研究煤与药渣共热解、共燃烧后氯的析出规律以及在三相中的分布率。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药渣在混合样品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反应活性有所下降,但反应速率增加;药渣、煤及其混合样品热解的气体组分主要为CO_2、烃类、酸类、酮类、羧酸类、酯类等小分子物质,HCl的析出规律也有很大不同。(2)混合样品热解焦油中的氯主要来自药渣的分解,温度升高,氯在焦油和煤气中的分布率增加,低温区的增加速度大于在高温区,转移到气体中的氯远小于焦油和焦炭;氯在固相的分布率主要受煤热解产生氯的影响,低温时,液相中的分布率大于固相,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占据优势,在气相中的分布率始终小于固相和液相。利用EDS和XRD仪器对热解所得焦炭(半焦)进行分析可知,半焦(焦炭)中元素K和Cl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氯元素的析出量。(3)对比混合样品直接燃烧和混合样品热解固体产物在燃烧过程中氯的析出率,二者的氯析出率曲线在形状趋势上具有相似性,但在数值上相差较大。这是由于低温热解后产生的焦炭(半焦),其挥发分和有机化合物并没有完全的析出或者分解,热解后燃烧与原样品的析出基本一致。由于混合样品的物理结构和性质在热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氯的存在形式也比原样品中的架构简单,所以与原样品燃烧有所不同,半焦燃烧的失重率减小,失重的速率较大,氯的析出率增大等;药渣中碱金属的存在有利于混合样品中氯元素的析出释放,药渣和煤直接燃烧远大于与热解后再燃烧的氯的析出量,焦炭燃烧过程中释放出较少的氯,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燃烧过程中二VA英的产生。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530.2
【部分图文】:

高温气相反应,途径


图 1-1 高温气相反应生成 PCDD/Fs 的途径[52]Figure 1-1 High temperature gas phase reaction to generate PCDD/Fs完全燃烧时会产生二VA英的前驱物,如氯酚、氯苯或者多氯联成表面活化物质,在 250~500℃温度范围内,通过飞灰表面氧化物)的催化作用发生复杂的前驱物缩合反应而生成二VA英从飞灰的表面解吸到烟气中去[53]。Tuppurainen 等人提出对于Ds 和 PCDFs 的机理是不同的,PCDDs 主要是通过表面催化的及环的闭合等多步反应生成,而 PCDFs 的形成主要是由氯苯[54]。

反应过程,前驱物,高温气相反应


图 1-1 高温气相反应生成 PCDD/Fs 的途径[52]ure 1-1 High temperature gas phase reaction to generate PCDD燃烧时会产生二VA英的前驱物,如氯酚、氯苯或者面活化物质,在 250~500℃温度范围内,通过飞灰物)的催化作用发生复杂的前驱物缩合反应而生成灰的表面解吸到烟气中去[53]。Tuppurainen 等人提出PCDFs 的机理是不同的,PCDDs 主要是通过表面催的闭合等多步反应生成,而 PCDFs 的形成主要是由

TG曲线,TG曲线,试样,热失重


图 2-2 试样热解的 DTG 曲线Figure 2-2 DTG curve of sample pyrolysis图2-1和图2-2为煤、药渣及其混合样品在氮气气氛下的热失重和热失重速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丽彤;黄伟;张乾;刘建伟;郝晓刚;张忠林;;低阶煤催化热解研究现状与进展[J];化工进展;2015年10期

2 刘宝宣;蒋旭光;吕国钧;王飞;池涌;严建华;;药渣与煤共燃烧动力学模型及逸出气体分析[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5年02期

3 王睿;;2013年世界能源供需浅析——《BP世界能源统计2014》解读[J];当代石油石化;2014年09期

4 李帅丹;陈雪莉;于广锁;王辅臣;;生物质与煤共热解行为及模型化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年06期

5 王燕杰;应浩;孙云娟;江俊飞;余维金;许玉;;烘焙稻壳与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共热解特性[J];化工进展;2014年03期

6 文联合;吴鹏;;生物质热解燃烧过程Cl析出规律研究[J];能源工程;2013年04期

7 郝丽芳;李松庚;崔丽杰;柯娅妮;;煤催化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10期

8 崔浩;张成;夏季;陈刚;;烟煤掺烧污泥HCl的排放和脱除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4期

9 常娜;甘艳萍;陈延信;;升温速率及热解温度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2年03期

10 赵振坤;王淑玲;丁刘涛;谢恬;孙云廷;曾昭武;展晓日;;中药药渣再利用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832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32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