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弥勒褐煤的热解-气化综合利用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22:02
   近年来,在低碳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煤炭开发利用要求日益提高。由于褐煤具有水分高、灰分高、挥发分高、发热量低、易碎易燃不易长途运输等特点,所以一直未形成规模化利用。本论文结合我国煤炭利用情况及云南当地丰富的褐煤资源,对云南弥勒褐煤进行热解-气化综合利用的初步研究。首先采用非等温热重法对云南弥勒褐煤进行热解特性研究,并探究了升温速率和粒径对热解过程的影响,同时对其热解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然后采用水平管式炉和气相色谱仪对热解气体产物(H_2、CO、CH_4、CO_2)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最后对热解固体产物半焦进行物理性质方面的研究及CO_2-气化反应性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1.弥勒褐煤的热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90℃左右形成脱水脱气峰,失重率为13.51%;第二个阶段在400℃左右产生热解峰,失重率为27.71%;第三个阶段产生很多不明显的小峰,失重率为13.73%。升温速率是热解过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升温速率加快,原煤热解各阶段的特征参数均增大,由反应动力学可知,褐煤在温度为270-569℃区间内热解最为剧烈,反应速率也最大;粒径对热解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煤样粒径的增大,各个阶段的活化能逐渐减小,即所需能量减少。2.热解终温是影响气体产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CO_2和CH_4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H_2和CO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各主要气体的分布规律:H_2从400℃开始产生,而后一直上升;CO的体积分数先上升后下降,600℃时出现低谷值,之后开始逐渐增加;CH_4的体积分数开始时呈上升趋势,60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开始下降;CO_2的体积分数均在下降。3.对不同热解条件下的煤焦进行CO_2-气化反应可知:热解终温越高,煤焦气化反应的活化能越大;热解升温速率越慢,煤焦气化反应活化能越大;保温时间受热解终温的制约,只有在热解终温较高的情况下,随着热解保温时间的延长,煤焦气化反应活化能越大。因此,热解终温越高、升温速率越慢、保温时间越长,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越差。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530.2
【部分图文】:

低阶煤,热解过程,褐煤,焦油气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活泼基团和桥键断裂(褐煤中主要以甲基键、醚键为主)形成自由基,析出挥发性产品(热解气和焦油气),残留下来的自由基碎片重新组合形成半焦,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缩聚反应,形成煤气、煤焦油、焦炭以及气体化学品[21]。褐煤热解过程如图 1.1 所示,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示意图,管式炉,外观,示意图


系数小、蓄热量少的 TY/PMF 陶瓷纤维板材,制系统采用程序控制仪表+K 型热电偶、实现对节制,使炉膛内的温度按预先设定的升温曲线自高温度:1200℃;度:石英玻璃炉管最高温度<1100℃;速率:500℃以下 5℃/min;500℃~800℃之间 1度: 1℃;源:AC220 V 5% 50 HZ;率:2.5 KW;围:-0.1~0.05 MPa;寸及重量:640×450×640;85 Kg。

示意图,气相色谱仪,外观,示意图


GC-7700 型号气相色谱仪对热解气体进行谱仪由柱箱、进样器、检测器、气路控制系统和柱箱可以进行程序升温,具有一阶程序升温功能进样器可选用不锈钢填充柱和玻璃填充柱,也可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TCD流阀和组合阀,从而保证了仪器定性定量的重复器、检测器进行实时温度控制。其主要性能指:30℃~399℃;±2000 mV ml/mg;定量 RSD 3%;定性 RSD 1.5%;、B;1000 μL;气(He)、氢气(H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鹏;李文博;梁江朋;谷小会;;低阶煤提质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洁净煤技术;2015年01期

2 刘军;邹涛;初茉;畅志兵;林益安;;褐煤及其热解产品利用现状[J];洁净煤技术;2014年05期

3 李少华;张卓文;车德勇;刘大任;王艳鹏;;褐煤热分析及热解过程析出气体的实验研究[J];化工机械;2014年04期

4 高豪杰;朱跃钊;马婷婷;陈海军;付烽;廖传华;;褐煤直接热解特性及动力学行为的热分析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5 刘亮;欧凤林;邬海明;;中国褐煤气化技术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2014年05期

6 邹祥波;王智化;胡昕;周志军;黄镇宇;周俊虎;岑可法;;提质褐煤的快速热裂解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7 孟顺;孙绍增;赵广播;;褐煤干燥脱水技术[J];热能动力工程;2013年02期

8 王岩;裴贤丰;张飏;王世宇;白效言;王之正;;褐煤成型技术研究现状[J];洁净煤技术;2013年01期

9 梁永煌;游伟;章卫星;;关于我国褐煤提质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J];化肥设计;2012年06期

10 申静;陈芃娜;李明;关卫龙;;我国褐煤利用现状及经济性分析[J];河南化工;2012年Z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志航;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工艺的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葛立超;我国典型低品质煤提质利用及分级分质多联产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范冬梅;低阶煤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4 梁晓晔;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石金明;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贾挺豪;煤焦与H_2O和CO_2的加压气化反应性及动力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王朝鹏;低阶煤热解动力学及热解半焦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3 陈一樊;分级转化系统中热解半焦气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4 杨霈霖;新疆煤(催化)热解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5 于晓慧;胜利褐煤热解产物结构分析及典型半焦分子模型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董倩;准东煤热解及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7 闫景波;三种原煤焦及其混煤焦的CO_2气化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王晟孚;褐煤热解与气化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胡军印;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热重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3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53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2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