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油脂煎炸过程中TBBQ生成规律、危害控制及其细胞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7:51
   煎炸过程中,油脂经受高温的同时曝露于氧气、水分环境下会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热裂解等一系列反应,并且油脂与其他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常常同时发生,造成煎炸油及煎炸食品的质量、营养降低,甚至带来健康隐患。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因其抗氧化效果好、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于延缓油脂氧化。然而高温条件下TBHQ易发生氧化降解,且氧化、裂解产物众多。但其产生途径、煎炸油及煎炸食物中残留量、生物毒性特点及分子机制等毒理学数据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亟需对油脂煎炸过程中TBHQ主要降解产物的生成规律、危害控制及其细胞毒性机制开展研究,从而为油炸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制订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改善煎炸油及煎炸食品质量、营养与安全,保证消费者健康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课题主要针对食用油煎炸过程中TBHQ氧化产物鉴定、主要降解产物叔丁基对苯二醌(TBBQ)的生成途径、蓄积规律及环境参数的影响开展研究,开发煎炸油中TBBQ的生成调控及选择性脱除技术。同时评估TBBQ在煎炸油、煎炸食品中的残留量,解析TBBQ的细胞毒性及量效关系。重点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解析TBBQ诱导细胞毒性的信号通路和关键作用靶点,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验证。从分子水平上揭示TBBQ的细胞毒性机制,为煎炸食品中风险因子TBBQ的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1)课题以三棕榈酸甘油脂(PPP)作为脂质基质,构建模拟煎炸体系,通过GC/MS鉴定了高温加热条件下TBHQ的主要产物,结果表明TBBQ是其主要降解产物。同时课题对比了敞口体系和封闭体系在120、170和200~oC加热情况下油相体系中TBHQ和TBBQ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TBHQ的损耗率也逐渐增大。封闭体系170~oC加热8 h后TBBQ的残留量最大,其值为164.67±6.02 mg/kg,高于200~oC下TBBQ的最大值(封闭体系加热5 h后TBBQ含量为120.16±6.03 mg/kg),以及120~oC下的最大值(敞口体系加热2 h后TBBQ含量为53.63±4.23 mg/kg)。低温条件下(120~oC)TBHQ的损耗虽有所减弱,但油相体系中TBBQ的残留量较多。加热24 h后,封闭体系和敞口体系中TBBQ的浓度在120、170、200~oC下分别为52.61~62.93mg/kg、10.23~46.85 mg/kg、0~7.74 mg/kg。上述结果表明,TBBQ浓度不仅是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函数,同时受挥发强度及氧气存在与否的影响。对比敞口体系和封闭体系下TBBQ含量变化规律,可以发现TBHQ在高温加热条件下的损耗主要以氧化降解为主。此外,假设TBHQ和TBBQ的挥发是可以忽略的,课题对高温加热条件下TBHQ损耗和TBBQ生成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初步拟合。研究结果所示:在敞口和封闭体系中120、170、200~oC下TBHQ损耗的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8、0.23、0.31 h~(-1);0.019、0.22、0.32 h~(-1)。TBBQ生成的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91、0.090、0.16 h~(-1);0.031、0.13、0.30 h~(-1),且均方根误差(RMS)均小于5%,表明模型值与实验值有较好的一致性。(2)课题探讨了不同煎炸温度(140、170、190~oC)、煎炸油种类(大豆毛油、大豆精炼油、菜籽油、棕榈油、芝麻油)、煎炸方式(连续、间歇煎炸)以及煎炸批次等不同的煎炸条件对煎炸油和煎炸薯条中TBBQ生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有204.89±1.63 mg/kg TBHQ的不同种类食用油在不同煎炸条件下油炸薯条时,在第1批次到第5批次煎炸后,煎炸油和油炸薯条中TBBQ残留量均超过10 mg/kg。对于煎炸温度,从TBBQ含量的角度出发,170~oC优于190~oC和140~oC。且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油(包括饱和的棕榈油和具有抗氧化性的芝麻油)作为煎炸用油对油炸薯条中TBBQ的含量并无明显差异。相比连续煎炸模式,间断煎炸更有利于减少TBBQ的含量。此外,FTIR是监测煎炸油中官能团吸收的有效手段,本实验中发现845 cm~(-1)处的O-O吸收可以有效的评价含有TBHQ的煎炸油的氧化性能。(3)评价了TBBQ对于RAW 264.7细胞的细胞毒性。课题通过MTT细胞存活率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的TBBQ(0,0.5,1,5,10,20,30μg/mL)对RAW 264.7细胞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呈TBBQ剂量和作用时间的依赖关系。当TBBQ作用RAW 264.7细胞24 h后,其半抑制浓度(IC_(50))为10.71μg/mL。经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后观察到随着TBBQ浓度的增加,细胞核表现为致密浓染、皱缩或碎裂状,荧光染色增强,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通过流式细胞术对TBBQ刺激RAW 264.7细胞后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随着TBBQ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大,并且TBBQ抑制RAW 264.7细胞的增殖是将RAW 264.7细胞中DNA的合成抑制在了S期。此外,TBBQ作用RAW 264.7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ROS水平的升高以及GSH含量的降低,从而引起氧化应激,诱发细胞凋亡。(4)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1μg/mL TBBQ暴露RAW 264.7细胞12 h后共产生75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42个,下调基因316个。根据转录组测序差异基因分析初步揭示了RAW 264.7细胞对TBBQ毒性应答的可能机制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RT-qPCR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RAW 264.7细胞的TBBQ处理组(0.5、1、2μg/mL)和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细胞的Caspase-3、8、9、12的mRNA表达量均增高,且Fas,Jnk,Ask1,Jun,Bax,CtsL,Capn2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同样增高,Bcl-2的mRNA表达量降低;同时由Western blott免疫印迹结果得出,不同浓度的TBBQ(0.5、1、2μg/mL)处理RAW 264.7细胞12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cl-2蛋白的表达呈下调的趋势(p≤0.01),Fas、Cytochrome c和Cleaved-Caspase-12,-8,-3蛋白的表达都有升高的趋势(p≤0.01),因此我们认为死亡受体/Fas途径、溶酶体途径、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途径共同参与了TBBQ诱导的RAW 264.7细胞凋亡,并且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是TBBQ诱导的RAW 264.7细胞凋亡途径中最主要的途径。(5)研究了以离子液体作为新型萃取剂,对油脂中低浓度TBBQ(10 mg/kg)和高浓度TBBQ(50 mg/kg)的脱除效果。实验对10种不同阴阳离子的离子液体的脱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并筛选出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和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盐这两种效果较好的离子液体进行萃取温度、油脂与离子液体质量比等萃取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和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盐在油脂与离子液体质量比为1:1,萃取温度为70~oC时,TBBQ脱除效果最优,低浓度TBBQ(10 mg/kg)脱除率分别为52.98±1.34%、53.71±2.49%;高浓度TBBQ(50 mg/kg)脱除率分别为55.22±2.09%、53.66±2.08%。而经二次萃取后,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对油脂中低浓度TBBQ(10 mg/kg)和高浓度TBBQ(50 mg/kg)脱除率均可达到100%。油脂中离子液体残留量分析表明其残留离子液体浓度不高于0.1 ppm。
【学位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657.63;TS221
【部分图文】:

路线图,路线图,方案,煎炸食品


其生物毒性特点,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可能的分子机制更是鲜有提及。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课题以最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 TBHQ 为代表,识别鉴定其高温煎炸条件下的主要的降解危害物,研究其主要降解产物 TBBQ 的生成途径、蓄积规律及环境参数的影响,开发煎炸油中 TBBQ 的生成调控及选择性脱除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改善煎炸油及煎炸食品安全。同时分析煎炸油、煎炸食品中 TBBQ的残留量,解析 TBBQ 的细胞毒性及量效关系,同时结合转录组学技术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GO 富集和 KEGG 通路分析,解析 TBBQ 毒性的细胞信号通路及关键靶点,并从基因水平(RT-qPCR)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进行验证,揭示TBBQ 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为煎炸食品中风险因子 TBBQ 的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为油炸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制订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改善煎炸油及煎炸食品质量、营养与安全,保证消费者健康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6.2 研究技术路线本论文总体实验思路及具体技术路线见图 1-3~图 1-6.

技术路线图,分子机制,细胞毒性,煎炸油


图 1-4 煎炸油及煎炸食物中 TBBQ 生成规律及蓄积动力学研究Fig. 1-4 Study on TBBQ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kinetics in frying oil and Fried food

技术路线图,煎炸油,生成规律,煎炸


图 1-4 煎炸油及煎炸食物中 TBBQ 生成规律及蓄积动力学研究Fig. 1-4 Study on TBBQ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kinetics in frying oil and Fried food图 1-5 TBBQ 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探讨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汎;;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细胞毒性药品的配置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年36期

2 卢英,周运琴,宋淑华,史弘道;五种国产医用嵌段聚醚聚氨酯的细胞毒性评价[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3 崔明珍,肖白,杨华,宁燕;铊的细胞毒性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1期

4 焦庆安;;HIV血清阳性个体中HI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8年05期

5 高乃庄;;GIBCO Opti-MEM培养液中形成的同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杀死鼠滋养层细胞[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9年05期

6 冯阁;姚依兰;黄凤华;舒畅;张西锋;;纳米氧化锌细胞毒性的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7 李英,张秀清;MTT法评价铸造钛的细胞毒性[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8 李春英;恶性黑素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5期

9 ;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原理[J];中华内科杂志;1995年03期

10 刘蔚楠;林翔;张俐;;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沁;油脂煎炸过程中TBBQ生成规律、危害控制及其细胞毒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赵杰;酪氨酸硝化修饰对Aβ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陈娇;细胞毒性数据的函数分析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4 刘志伟;铜的肠道上皮细胞毒性和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于光艳;甲醛联合苯对幼鼠骨髓细胞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从纲;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淀粉样β肽聚集及其细胞毒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7 王晓慧;Cirbp在铅诱导的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8 侯剑峰;低能激光照射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疗效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琰君;左旋苯甲酰脯氨醇自由基的细胞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10 史宸菲;树脂基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水源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亚丽;致病杆菌中SrfABC三元毒素的细胞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雷良欢;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尹子墨;集成学习算法在细胞毒性预测方面的研究与实现[D];辽宁大学;2019年

4 洪鼎;基于深度学习的Hep G2细胞毒性预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伍欢;碘代乙酰胺对HepG-2细胞毒性及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正;杭州市某区PM_(2.5)的季节性污染特和细胞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7 李聪慧;粘接树脂材料细胞毒性的体外评价[D];郑州大学;2018年

8 吴清安;清道夫受体B族Ⅰ型抑制高价铁诱导的细胞毒性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9 邓建军;工业常用矿物粉尘表面理化特性对肺泡巨噬细胞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戈弋;三种修复粘结材料对L929细胞毒性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8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58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